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議論風生/三種「隱性港獨」的策略與立場/戴 韡

時間:2016-09-16 03:15:40來源:大公網

近年,極端思想和言行在本地有一定的市場。「港獨」勢力出現於香港的街頭和選舉過程,同時也在青少年中間蔓延。「港獨」活躍分子包括一些極端的分離主義者、對中國各種制度和「一國兩制」心存不滿的人、對世界和國家認識膚淺且少不更事的青少年、一些尋找個人發展捷徑的政治投機分子等。他們激進且好生事,是顯性的「港獨」。「港獨」問題也會在未來選舉中出現,明年關於「二○四七年問題」的爭議,也可能加劇本地社會的分裂。

「本地主義」與「隱性港獨」

然而,相信只有極少數本地居民(包括那些分離主義者),認為香港是可以從祖國分離出去的。一些「港獨」鼓吹「寧為玉碎」和「勇武抗爭」,自己卻沒有獻身精神。目前他們手上也沒有槍炮,即使有境外勢力「助力」,他們也不可能完成「港獨」夢。

在香港,本土情懷不等於「本土主義」,而「本土主義」加分離主義,就是所謂的「港獨」。香港一些人有強烈的分離主義傾向,甚至是「港獨」思想。他們不說自己支持「港獨」,但其政治觀點的核心卻是要實現香港最大程度的「獨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他們希望「獨立」,這便是「隱性港獨」。「隱性港獨」既有政治人物,也有普通市民。

「隱性港獨」市民的想法相對單純。他們持有較強烈的「本土主義」意識和對國家的極度不信任,對社會矛盾的切身體會增添了他們的不滿。他們不會親口宣揚「港獨」,也不一定會支持「激進港獨」的言行。但在選舉中,他們一定不會把票投給建制派,現在也不會投給反對派中打着「民主」旗號的候選人,而是投給「港獨」或激進的「本土」候選人。他們認為「港獨」或激進「本土」候選人更能代表他們的聲音。

香港曾是殖民地,當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回歸祖國時,新中國政權已在大陸成立了四十八年,這幾乎是兩代人的時間,兩地文化出現了明顯的鴻溝。而近年分離主義思潮在香港冒起,反映了社會對現狀的不滿,涉及對歷史沿革、經濟和權力分配方面。在主權回歸祖國十九年後的今天,兩地的經濟聯繫加強了,但文化差異仍然很大,只要兩地文化差異繼續存在,本地社會就可能滋生出新的「隱性港獨」思想。

第二種「隱性港獨」,是指有「隱性港獨」思想的政治人物,他們在口頭上不提「港獨」,稱自己是「本土」或「追求民主」。實際上,他們希望香港與國家最大程度地分離,他們是極端和有分離主義傾向的本土主義者。他們之所以採取隱性策略,是因為「港獨」口號太赤裸裸,連他們也不一定能說服自己接受「港獨」的合理性與可行性。作為政治人物或政客,他們也明白「港獨」是非法的,深知承認「港獨」所需面對的風險。

「激進港獨」的同路人

在香港,「顯性港獨」勢力的顯性化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活躍的「港獨」不斷鬧事,不斷衝擊法律,卻又不斷地被表揚和支持,因而「港獨」活動變得越來越激進和公開化。表揚和支持「港獨」,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境外勢力,另一方面是來自本地那些與「港獨」相同立場的反對派政治人物或學者。

「港獨」是違反《基本法》的,那些支持「港獨」勢力的反對派政治人物或學者,面對傳媒時往往有一句話是掛在嘴邊的——「我是不支持港獨的」,但他們接下來講的話卻是為「港獨」言行辯解。他們知道「港獨」是違法的,但他們又想在香港的憲制下繼續獲得好處,因而需要與「顯性港獨」劃清界線。然而,由於他們本身就是激進「港獨」的同路人,他們又一定會頑固地支持「港獨」及其活動。這一類「隱性港獨」採取的策略是「精人出口,笨人出手」,他們是利用「顯性港獨」勢力去替他們宣傳「港獨」。除了結構性的政治和經濟因素外,「港獨」的「坐大」是因為被「慣大」了,其中「隱性港獨」對「顯性港獨」的扶持是很給力的。

三種「隱性港獨」,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在不同場合和時間點上表現出來。「隱性港獨」市民比較注意眼前的經濟和社會狀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從兩地經貿聯繫中獲得的好處,以及在傳媒有競爭的環境下,說服他們了解內地,認同中國模式也是一種可供選擇的發展模式,對引導他們擺脫「港獨」思想的束縛是很重要的。

並不是所有的反對派政客都是「港獨」,「隱性港獨」政客也並非個個都一樣。但那些作為「激進港獨」同路人的「隱性港獨」政治人物或學者,他們與「顯性港獨」的立場區別並不大。

資深香港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