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產品眾籌未成熟存在隱憂

時間:2016-09-07 03:15:34來源:大公網

  圖:趙氏兄弟發起的智能咖啡機,眾籌後兩年仍未出貨

  目前本港眾籌平台上未有出現項目籌到錢後「走數」,以及不停延遲項目完成日期的情況。不過,投資者仍需留意到有關風險,始終眾籌平台上的產品及服務還未成型,貨不對辦以及延遲發貨的機會其實不少。\大公報記者 王嘉傑

  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的Wharton商學院Ethan Mollick分別在2013年及2015年就Kickstarter上的項目進行研究,統計出Kickstarter上,成功眾籌的項目失敗率約介乎5%至14%,涉及欺騙的個案出現率約為2%至3%。不過,Kickstarter上延遲發貨可說是常見的事,只有四分之一的項目能夠準時發貨。因此,即使是國際大型的眾籌平台,有關項目的風險並不少。

  近年港人較熟悉的「問題」個案,相信是由港人趙公亮及趙公允兩兄弟發起的智能咖啡機「Arist」項目。該項目於2014年在Kickstarter完成集資,並獲得近85萬美元(約663萬港元),雖然發起人原預計於2015年6月出貨,不過項目卻一拖再拖,當中有公布因要改變產品的外形而延遲,但事隔原定出貨日期超過一年,公司上月的最新消息是指咖啡機要於明年四月才付運,即使能如期付運亦足足拖延投資者近兩年時間。因此被Backers懷疑是騙局。

  「走數」並非最大風險

  不過,這宗個案是屬於存心欺騙,還是產品研發上的技術困難,導致不斷延遲,相信很難去界定。根據Mollick的研究,於2012年Kickstarter的50個集資額最高項目中,並沒有發現存心欺騙的證據,延遲發貨原因包括生產問題、發貨複雜、超過預期的生產量,以及需要更多產品認證。

  Backers創辦人之一的吳文俊表示,網上眾籌產品最大的風險其實未必要「走數」,而是出現延期及貨不對辦。因此創立Backers就是想讓有意購買的大眾,可以看到真實的貨品,從而避免延期及走數的風險。

  另外,投資者亦要了解自己與發起人之間的商業關係。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蕭大衛教授表示,當Backers付款支持發起人時,其實雙方的關係是合作夥伴,而不是買家及賣家,投資者亦是「你情我願」支持發起人。因此,投資者亦要承擔當中的生產風險。而要追回現金是很困難,除非是有證據證實發起人將獲得的資金用於其他用途而非項目身上。若發起人確實是將資金用於項目上,只是因技術問題而遲遲未能製造出來,都可能會視為投資風險。

  支持者宜主動了解進度

  雖然支持者在付錢後,要追討是很困難,但亦可以認清一些較高風險的項目,以免中招。Umadx創辦人高家晉建議,支持者要主動向發起人了解進度及提問,發起人有責任回答有關項目的問題,未清楚了解項目的背景及內容前,不要輕易付款。此外,支持者亦要做資料搜尋,緊貼市場,了解市面上是否已有類似的產品或服務。早前在Kickstarter的平台上,亦有港人發起一種磁能充電線「Znaps」的項目,雖然項目集得逾1800萬元,惟項目不停延遲發貨。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產品在淘寶甚至香港的電腦店舖早有售賣,且價錢便宜一大截。

  另外,高家晉又提醒,支持者同時要仔細留意發起人列出的執行時間表及財務預算表,和眾籌金額是否相配合。對於一些已籌到很多資金的提案,亦不要以為風險會很低,因眾籌金額多寡取決於很多因素,可能是相片或短片吸引,或市場定位正確。金額多,只反映提案在市場受歡迎,並非代表發起人能實際執行及送遞產品。事實上,很多失敗的提案,籌到的金額也很高。

  吳文俊則表示,對於一些主要以虛擬圖片作為產品介紹的項目,投資者需多加注意。他認為,未來發起人可能需在發起項目時,需要向平台購買一份眾籌保險,當產品研發失敗或是不停延遲時,投資者可從該份保險中得到賠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