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眾籌平台Kickstarter成立於2009年,至今已為平台上發起項目籌得174億元。圖為其紐約布魯克林區辦公室
欠缺資金與人脈,不再是只想不做的「藉口」。近年不少香港人到海外的眾籌平台如Kickstarter及indiegogo,發起新項目。同時,不少本地眾籌平台冒起,以提供切合港人需要的服務及支援,讓無限的創意成真。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會長陳家豪期望,隨着國際知名回饋式眾籌平台Kickstarter登陸香港,或能幫助港人對眾籌的了解。\大公報記者 王嘉傑
Kickstarter本月正式登陸香港,令港人無需要在英美設立公司,便可在該平台上發起項目,可說是更能幫助有創意的香港人接觸到海外的Backer(項目支持者)。陳家豪表示,Kickstarter進軍香港市場是一個良機,幫助香港經濟轉型,香港政府應該重視有關發展,吸引更多不只是香港的發起人,甚至是其他亞洲地區的項目發起人來港設立公司,以便把項目放置於Kickstarter平台上。
成立七年共籌174億
根據Kickstarter網站顯示,自2009年成立至今,在平台上所有成功集資項目共籌得金額為22.3億美元(約174億港元),佔總出資額87%,項目成功達至集資目標的比率為35.8%,反映初企項目的吸金力不弱,而且資金均能運用在成功集資的項目上。此外,音樂類的產品成功集資比例最多為50%。
陳家豪表示,當Kickstarter登陸香港後,將吸引日本、韓國、台灣及內地的有創意的人士在港註冊公司。他指出,雖然內地、台灣及韓國在當地也有大量的回饋式眾籌平台,不過Backer都是服務當地人為主,投資者不及Kickstarter多元化。對於內地的發起人而言,Kickstarter較其他內地的眾籌平台多了一份可信度,他希望政府能夠做多點宣傳,引領不同地區項目來港。
不過,曾在本港報章發表對眾籌看法的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則指出,現時普遍回饋式眾籌項目所需要金額並不多,以他了解,內地只要是有創意的項目,募集資金並不困難,故未必需要多做一次手續來港設立公司。反而,他認為Kickstarter來港最大的幫助就是對一些沒門路、沒資金的香港創業者去發揮他們的創意,而且Kickstarter具有一定知名度,若發起人能在該平台上成功集資,將有助為產品建立品牌,以便日後更容易集資。
雖然外界對Kickstarter來港的影響力意見不一,不過對於過往苦無渠道宣傳自己主意的港人,多一個知名平台讓他們宣傳,始終是有利無害。
本地平台溝通無難度
有人歡喜有人愁,外國Kickstarter的來襲或將蠶食一眾本港回饋式眾籌平台市場,當中陳家豪看得最為悲觀。他說,本港的眾籌平台只能面向本地的投資者,難以做大,發展知名度亦很困難。
不過,目前在尖沙咀經營眾籌概念店「Backers」的聯合創辦人吳文俊則有另一種看法,他認為,本港眾籌平台仍具生存空間,因Kickstarter項目眾多,要在此突圍而出並不容易;反之,本港眾籌平台的項目較少,相對有較多的曝光率,而且有關平台的工作人員都是以香港人為主,對本身是香港人的項目發起人在溝通上會較為容易。
至於項目發起人會否把項目同時放置於海外和本土的平台上?徐家健不建議有關做法,由於項目本身的知名度較低,若同時放置於不同平台會容易分薄集資金額,最終在兩個平台均未能達至目標金額,令項目眾籌失敗。建議發起人須了解項目目標的受眾是本土還是國際,以好好利用眾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