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今年八月份美孚新邨平均單位售價為七百四十萬元,樓價在過去四十五年上升七十三倍\資料圖片
香港實質通脹不低,再來個聯繫匯率,加上美元購買力又長年累月下降,是造成本港住宅樓價長期飛升的元兇。以美孚新邨為例,四十五年來保守估計升幅約為73倍。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並且停止美元兌換黃金。當時每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其後金價扶搖直上,去到近期約1340美元。以美元兌黃金而言,這四十五年以來,美元貶值97.38%,幾乎化為烏有。
由於美元身價狂瀉,其他資產價值就相對大幅上升。就以1968年落成的第一期美孚新邨為例,當時新盤開售價格每個單位在3至12萬元之間。如果以中間數平均計算,連同其後價格及通脹上升,假設在1971年價格估計約10萬元,另據今年八月份美孚平均每單位售價為740萬元,換言之,樓價在過去四十五年上升73倍。
但1983年因香港前途問題,及後港元匯價及息率走勢都要跟隨美元轉變。
港元兌黃金貶值,兌其他資產亦沒有兩樣,購買力長期縮水。
因此,各種資產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升幅。尤以住宅等物業,實用性比起黃金更廣泛,樓價理所當然勁升,也屬自然。
資金配置更趨謹慎
而且港元跟隨美元貶值,也會加劇輸入通脹,雖然每年的通脹幅度都不同,但幾十年來累積就是一個巨大數字。所以,本港通脹也有一定程度反映在樓價之上。因為美元這幾十年的貶值幅度非常厲害。
現在全球都在量化寬鬆、超低利率以至負利率,而且歐盟及日本更蠢蠢欲動地要將行動加碼,故此,筆者預料會有更多資金從社會以及銀行體系流入各種投資市場。
從2008年後環球金融海嘯爆發,由於量寬以至負利率措施引致資金氾濫,熱錢會到處流竄,尋求投資回報。
不過,這些年來全球許多投資市場例如股市及匯市的表現都差強人意,甚至出現蝕大本現象,投資者對於資金的投資配置會更為審慎。一些曾經令投資者輸大錢的投資工具,很可能會被視為避之則吉,尋找比較穩妥的投資工具投放。
基於幾年戰績來評論,住宅等物業市場贏多輸少,而且比較黃金更為實用,資金可能集中火力向物業市場推進,樓市升溫的機會也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