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將於2016年8月22日(星期一)實施第一階段市場波動調節機制。在證券市場當中,將涵蓋恒生指數及恒生國企指數成份股共81隻。當投資者聽到市場波動調節機制,一般都會認為是限制股價的升跌幅,就如內地的升跌停板機制一樣。但事實上,兩者是有很大的分別。
內地的升跌停板機制,是以股票前一個交易日收市價的上下10%波幅計算,一旦觸及其上下限,股價便不能再上升或下跌,但交易仍然可以繼續。而香港交易所首階段實施的市場波動調節機制,是股票價格相對5分鐘前的最後交易價變動幅度超過上下限10%計算,一旦觸及其上下限,便會有為時5分鐘的冷靜期,在冷靜期內,有關股票可在固定價格限制內進行交易。當冷靜期過後,交易恢復正常。
再者,同一股票每天最多只有兩次的冷靜期,早市及午市各一次。其後產品不再受市調機制監控。即股價可以自由升跌。此外,市調機制適用於持續交易時段,但不包括早市及午市首15分鐘、午市最後15分鐘。諷刺的是,不包括的時段,往往是股價最波動的時段。
由此可見,香港交易所實施的第一階段市場波動調節機制,明顯並非為限制股價升跌而設,因在其調節機制下,股價仍然有機會有大幅波動。因此個人認為,若然說第一階段市場波動調節機制是限制股價的升跌,倒不如說是防止電腦程式盤出錯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