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樓市轉旺上車正當時

時間:2016-08-10 03:16:26來源:大公網

  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樓價果然上升,一如我之前所料,市場是在缺盤情形下反彈,而且出現「跳價」,而租金更加普遍出現反跌回升。好多人問我:「樓價會否回升到去年九月的高峰水平?」我的答案是:「會!」邏輯上,現在的成交比較去年九月份泡沫更少、盤更缺,而環球各國也更大型量化貨幣的情形下,浪比浪高是「常識」了。

  準買家面對跳價當道、高價當前,超出預算你應如何衡量?究竟你是否應追價下去?其實在旺市置業,很多時也要面對跳價反價,兩者有何分別?

  「反價」是即將成交或到達單位時,業主臨時調高價格;而「跳價」是還未到單位視察前,市場上有關樓盤的價格已經急促上升了。如何抉擇?其實每個人風險結構不一,準買家是需要衡量自身處境究竟「買的風險高」還是「不買的風險高」。

  筆者常用的「買有風險!不買都有風險!」這句說話,除了是表現「機會成本」的理論(Opportunity Cost)外,其實更大意義是:「我們應主動掌握自己能夠計算及承擔的風險。如果能夠掌握及承擔到,應果斷入市。」因為以過去數十年的經驗告訴了我們,大多數時間,不買的風險並不容易掌握且往往比買的風險大好幾倍,甚至無限倍。

  風險處境人人不同,決定買樓前,先要量力而為,千萬不要做自己能力做不到的決定。當發覺買不起「心頭好」時,你可以考慮退而求其次、買面積小點、質素次一等,或者索性決定不買。

  等待風險或無窮大

  假設你已有物業或居住在家人尤其父母的物業時,你「等」的風險及成本自然很低了。相反,其實大部分人是租住物業,尤其是租住私樓的,「等」的成本和風險就很高很大了。假設這類朋友決定不買樓,而等樓價下跌,最終結果是樓價上升的話,他們除了輸掉上升的樓價部分,輸的還包括了等待期間的租金付出。當租金消耗去到一個程度,令資金越來越不足以付首期的時候,他們很可能會由「能夠買樓人士」變成了「不能夠買樓人士」,這個才是買樓的最大風險。現在很多公屋輪候冊人士其實在六年前他們原本是已有能力買樓的。

  可見「不買樓的風險」可以是「買樓風險」的無限倍。如果因為買不成樓而傷害了自己的感情或者損壞了價值觀念,令之後的人生會因為賭氣而不斷做錯決定的話,不買樓,甚至可能輸掉二十至三十年,甚至整個人生本來擁有的置業機會!

  上車置業,數十年來都不是以市區為置業目標的,數十年後的今天,面對現實,最佳上車對象我認為仍然是較偏遠地帶。何況,今天屯門的價格,以個人入息中位數去作比較,仍然是相當合理的,夫婦兩小口子合資買樓並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相對其他區域也較健康(見配圖)。雖然環球量化貨幣,年輕人,現在仍是可以入市的時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