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內銀壞帳超兩萬億 形勢嚴峻

時間:2016-07-08 03:16:12來源:大公網

 

 

  圖:中銀監官員預計,內銀不良反彈、經營壓力持續加大會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圖為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現場/大公報記者馬琳攝

 

  【大公報記者馬琳北京報道】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銀行業不良率備受關注。中國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昨日透露,截至今年五月末,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已超兩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不良率已突破2%達到2.15%,中國銀行業面臨著改制上市以來最嚴峻的經營壓力,料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反彈、經營壓力持續加大會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多家銀行也對此表示同意,但相信中國對外開放、「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等正給內地銀行業創造大機遇。

  于學軍昨日在2016年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指出,截至今年五月末的不良率貸款和不良率分別較年初增加2800億元及提高0.16個百分點。同時,90天以上逾期貸也呈同步增加之勢,銀行風險控制壓力、撥備壓力,盈利壓力持續加大。

  不良率升至2.15%

  于學軍又提到,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突破2%達到2.15%。他認為,中國經濟的持續下行是造成銀行業經營困難的主要原因,雖然商業銀行希望中國經濟盡快恢復,讓手上的不良貸款迎刃而解,但這種願望短期內難以實現。

  他指出,當前中國過去30多年來依靠的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出現明顯的挑戰,而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尚未確立。此外,貨幣過快擴張也使得銀行業資產負債表快速膨脹。銀行類信貸業務如表外業務增長更快,造成了金融市場的膨脹和複雜化,也使得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更加複雜。

  由於這兩年銀行將大量的信貸資金投放到政府平台,于學軍判斷,未來一段時間銀行不良率有可能出現微降的局面,但是不良的風險仍然會持續上升。「這就需要銀行業謹防資產泡沫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由於地方政府負債的風險,以及在這種情況下通貨膨脹捲土重來影響。」

  從2013年三季度開始,中國銀行業告別了不良貸款「雙降」態勢,不良率和不良額大幅回升。今年一季度行業不良率就升至1.75%水平,撥備覆蓋率下滑到175.03%。

  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認為,過去十幾年,內地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整個銀行業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期」,但是在內地經濟L形增長格局下,過去的普漲格局已經不可持續,內地銀行業的經營情況會加速分化。如去年整個內地銀行業的淨利潤同比增速僅為2.43%,與過去兩位數增速落差很大。

  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在會上坦言,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還沒有到底,風險並沒有完全釋放。在利潤當期性與風險滯後性的錯配背景下,三年後才會出現風險,五年後不良貸款會增加,七年後會形成損失。平安銀行行長邵平也表示,現在判斷中國經濟觸底和不良率見頂的時間可能還為時尚早。

  中行:未來30年滿機遇

  不過,中國銀行業仍機遇處處。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則認為,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為主軸的新市場、人民幣國際化新商機正在給中國銀行業創造出30年未有之大機遇。

  他預計,2020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將超五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額將超2000億美元,未來中國銀行業拓展海外業務將獲得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有利於中資銀行以人民幣業務為切入,拓展國際市場。牛錫明也指出,中國實體經濟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產業的東部升級和西部轉移都是機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