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截至2015年年底,在前海成立的「深港青年夢工廠」累計入駐124家團隊,其中港澳國際團隊52家,佔比42%
深圳的創投市場已是炙熱如沸,動輒給予初創企業百倍估值。香港市場天使投資人則長期秉持理性克制的專業態度,倒逼本土創業者北上尋金。香港天使投資脈絡主席譚偉豪表示,兩地投資者組成結構的不同,是造成創投氛圍各異的主要原因。香港創投平台的出路在於境內外市場,幫助內地資本出海尋寶。/ 大公報記者 李靈修
在上月末公布的《2016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時隔四年後再奪榜首。報告對香港的評價為,「致力於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通過簡單、低稅率的稅制鼓勵創新。」但難以迴避的尷尬是,「鼓勵創新」的香港時至今日還未出現過一家獨角獸(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與之相比,中國內地目前擁有33家獨角獸,與香港形成直接競爭關係的新加坡亦有2家。
風投融資遠遜星洲
土地與人工的成本固然可畏,融資的艱辛更是心中無法抹去的痛。美國評估機構PitchBook統計,2015年香港科技行業風投融資額為2.66億美元,僅為新加坡的三分之一。另據英國諮詢公司Preqin在5月19日發布報告,年內至今,香港科技公司僅完成10例融資,同期中國內地503例、新加坡37例。
最為要命的是,香港風投熱衷於企業上市前的「錦上添花」,而非困難時期的「雪中送炭」。「視野機器人」的融資經歷則堪稱「驚險」,創始人岑棓琛曾為自己定下20萬港幣的負債紅線,達到這一水平即放棄創業。在個人財政赤字達到19萬時,終於找到肯為企業掏錢的投資人,「當時激動到落淚。」
為「視野機器人」提供首輪外部融資的正是譚偉豪。1988年,大學畢業兩年的譚偉豪選擇在科技方向創業,推出的電子漢語辭典產品「快譯通」在內地市場大獲成功。譚偉豪表示,當時香港還沒有天使投資的概念,創業啟動資金是自己與哥哥的私人積蓄。「那時出來創業的人很少,後生仔也沒有買樓壓力,成功的概率反而更大。」
九十年代末,譚偉豪開始從實業轉向創投領域,同時期香港還湧現出王干芝、劉小鷹、李漢生等一批知名天使投資人。但他們早期的投資標的,多集中在內地、台灣及海外市場,本土創業項目則較少涉足。這從側面也反映出,香港整體創業氛圍的不景氣。
家族基金青睞樓市
譚偉豪承認,香港天使投資人的資歷遠比深圳同行深厚,但投資風險偏好較低,每次投入金額也不高,多為幾十萬至一百萬。他稱,這類投資人主要是金融、法律、財務行業的成功人士,將創業投資作為個人理財方式之一。香港有實力的家族基金,更加青睞房地產與金融市場,很難注意到科技創新領域。
2014年,譚偉豪加入本土創投融資平台「香港天使投資脈絡」,當時協會的天使投資人不足百位,現在的會員規模增長十倍。香港投資人積極展開與內地同行的合作。譚偉豪去年創立的「深港聯投」,旨在實現兩地創投項目的資源共享。至今年初,具有清華大學背景的「英諾天使基金」正式落地香港,聚焦在香港青年創新創業項目。
內地資本借港出海
若只是限於本地創業項目,香港的創投平台很難有大作為。在譚偉豪眼中,香港的價值在於連接內地與海外創投市場,扮演好融資中間人的角色。在接受記者採訪當天,他已連續與三個創業團隊見面,項目分別來自歐洲與北美。海外項目多具備核心技術,深受內地投資人的青睞。在三至五年內,內地創投資本將借助香港平台大規模出海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