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三樣」出口急升舉世矚目,反映此等中國產品的競爭力非凡,其技術及產能均主導國際市場。有美國評論指出「新三樣」本由美國發明,但其發展、利用及收益卻多給中國取去。這確是個值得深思的議題,既可反映中國的成功發展軌跡,亦可為未來產業策略部署提供經驗。
太陽能光伏板本在1954年由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首先做成,鋰電池首先於1970年代初由Exxon公司做成,電動車EV首先由GM在上世紀90年代做成,但上述三家公司以至美國均非「新三樣」主導者。其實在當前世界製造業中,上述情況殊非個別事例,反是十分普遍。中國製造業十多年前已開始執世界牛耳,至今在大部分產品已成為最大或主導生產者。「新三樣」之特別引發注視是因均為新興科技產業,突顯了中國能結合低成本、充足資本及先進技術等多重優勢,其他地區很難與之競爭。
政策與資本推動科技創新
目前在許多其他新興產業中國的地位也不斷上升,例子包含:(一)網上平台。早期發展乃在美國,如亞馬遜的網購書籍平台。到今天中國網上平台發展十分多樣化並風靡海外,如TikTok在美國令特朗普由「ban to farn」,不斷延長強制出售期限。(二)智駕設施。諸如智能駕駛、車聯網、智慧交通等產業在中國均蓬勃發展,其中關鍵部件如激光雷達(Lidam)亦將漸由中國主導。最初美國初創企業是領頭羊,現在多已聲沉。(三)新能源。中國的風光核等能源均處領先地位,但這亦經歷成長過程。風能在上世紀70及80年代為北歐所長,如丹麥風電設備主導世界,但今天已不及中國。光伏板10多年前中國還只專攻於低端組裝工序,但今天已形成全供應鏈能力,而低端工序開始外移越柬等國。核電中國到上世紀90年代才在法國協助下起步,到今天第三代電站中國領先。第四代的「球床」電站中國在德國放棄開發後才起步,但今天已是唯一可商業化國家,有美國教授更指這方面中國領先美國10至15年。中國最近又製成小型核電池,有俄國專家指這本在蘇聯時代構思,但因技術不足做不出來。(四)軍工。如電磁炮及高超音速導彈原是美軍構思,中國卻先做出來。現時還有許多外國構思中國正在研製,如日本的激光推動潛艇和美國太空署的「剪刀翼」飛機等。
總之中國有能力後發先至,或別人夢想中國實現。究其原因有幾方面:(一)政府有力支持,特別是長遠規劃及持久推動。(二)人才多。(三)市場大而多元化。(四)社會上創新創業意慾強,民眾易接受新事物。(五)歷史教訓。落後捱打要科技救國,由趕超先進來達到民族復興。以上各種優勢今後還會繼續發揮作用,再加上美國打壓中國帶來的動力,故前景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