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閱兵引起西方關注,評論泉湧,有的酸溜溜質疑武器實效及使用經驗,但也有較正面的,特別是由專家評析個別武器。有人指中國獨創菱形飛翼無人機或是首個無人制空武器,又有人分析各種大型水下無人潛航器,其中有供破壞美軍水下偵測網者,可削弱其反潛優勢。自然中國威脅論亦隨之泛起。
特朗普自言看了閱兵且印象深刻(impressive),隨即下令要「重振美軍」,並把國防部改名戰爭部。如何「重振」美軍尚待觀察,但已可見美國深感對手強勢。看來一直進行的中美軍力競賽今後將會「加油」。中國不會挑動軍競,但其軍力發展必令美國坐不住。特朗普也明言「重振」不為挑起衝突,而是由保持實力平衡以防戰。這即是重演美蘇冷戰,卻也反映美國有自知之明,不敢輕舉妄動。其實這乃拜登時期已萌生的思維,能否落實還看美國在台海的行為。
當年里根以「星戰計劃」挑起美蘇軍競,更每被視為拖垮蘇聯的原因之一。最近特朗普提出「金穹計劃」,或是「星戰」2.0,想拉中國進行軍競。然而時移勢易,中美與當年美蘇的實力比較截然不同。中國發展軍備有經濟、製造業及科技等三大基礎優勢,後面還有人力資源特別是人才優勢的支撐。經濟方面,當年蘇聯規模不及美國且結構差劣,農業落後而製造業偏重軍工重工、輕工消費品生產不足,故難以兼顧民生及軍力發展。今天中國經濟規模已超過美國最少二成,農業及製造業發達。
何況中國軍事開支佔GDP比例仍低於美國,後勁更佳。製造業方面,如前述蘇聯過重軍工重工毫不平衡,乃犧牲民生來支撐冷戰,故不可持久。今天美國恍如蘇聯,偏重軍工而其他空洞化,連重工也不保,比蘇聯更差;造船已無民用部門只有軍艦廠,汽車鋼鐵等亦已落後。除軍工外只有少數高科技行業如客機、醫藥等支撐大局。更為嚴重者是美國發現製造業空洞化正衝擊軍工發展。反觀中國製造業規模及完備性已多年居世界第一,技術水平日高,對軍工支持日大。且有軍民一體化政策,美國明言要效法,故特朗普強調要借高關稅重建製造業。科技方面,當年蘇聯科技集中支持軍工太空等產業,極不平衡也後勁不足。今天中國科技全面發展,從論文及專利等指標看已超越美國,在一些較弱領域如客機、生物醫藥、芯片及AI等均追趕甚急。且中國科技優先服務軍工,如軍機比客機先進。
總之中國的經濟、製造業及科技優勢正有力地支持軍工發展,勝過當年蘇聯及今天美國。支持更可持久且效果日大。美國要與中國軍競將十分吃力,何況美國還有財力人力的兩大致命弱點,日後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