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淵謀遠略/「東數西算」重塑算力中心產業鏈\袁 淵

時間:2025-10-23 05:02:07來源:大公报

  圖:由於運營成本較東部低30%,加上可再生能源供電佔比超60%,甘肅慶陽近年已發展為內地的重點算力中心。

  數字經濟的爆發式增長推動算力成為核心生產要素,而中國「東數西算」工程的全面推進,不僅重塑了算力資源的空間布局,更驅動產業鏈各環節形成專業化分工與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

  算力中心作為承載算力供給的核心基礎設施,正從「數據存儲倉庫」升級為「數字經濟引擎」。從上游硬件設備的技術攻堅到下游應用場景的需求爆發,算力中心產業鏈已形成覆蓋「研發─建設─運營─服務」的完整閉環,其分工深度與競爭格局直接決定數字經濟的發展質量。

  算力中心產業鏈的分工體系並非自發形成,而是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共同作用的結果。「東數西算」工程重塑了空間分工格局,技術迭代推動環節內部分工深化,而需求升級則催生了跨環節協同創新,三者共同構成分工重構的核心邏輯。

  競爭格局與國產替代

  「東數西算」打破了算力資源的地域限制,形成「東部算力樞紐+西部算力基地」的空間分工體系,從根本上優化了產業鏈布局。東部地區依託人才與市場優勢,重點發展上游高端硬件研發、下游高時效服務(如實時計算、高頻交互);西部地區則憑藉能源與成本優勢,聚焦中游算力中心建設與運營、下游非實時性應用(如數據存儲、離線分析),甘肅慶陽、貴州貴安的算力中心運營成本較東部低30%,可再生能源供電佔比超60%。

  從競爭格局來看,算力中心產業鏈的競爭呈現顯著的分層特徵,上游聚焦技術壁壘競爭,中游側重資源壁壘競爭,下游強調服務壁壘競爭,不同環節的競爭焦點與市場結構存在明顯差異。

  上游環節的競爭核心是技術壁壘,頭部企業通過持續研發投入構建競爭優勢,市場呈現「寡頭壟斷」特徵,但國產替代正逐步打破這一格局。在AI(人工智能)芯片領域,英偉達憑藉CUDA(統一計算架構)生態與性能優勢,佔據全球80%以上的高端市場,其H100芯片供不應求,交貨周期長達6個月。國產企業通過差異化競爭尋求突破,海光信息聚焦通用算力芯片,在政務、金融領域實現替代;寒武紀專注專用芯片,在智能駕駛場景形成優勢。

  中游環節的競爭核心是資源壁壘,包括能源、土地、網絡等關鍵資源,電訊運營商憑藉先天優勢佔據主導,第三方IDC服務商則通過專業化運營實現差異化競爭。

  能源與土地資源成為中游競爭的「入場券」。西部算力樞紐節點的可再生能源供電佔比要求超50%。三大運營商憑藉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優勢,率先布局慶陽、貴安等核心區域,中國移動在西部的算力中心佔比達60%;第三方IDC服務商則通過合資模式獲取資源,數據港與阿里雲合作在張北建設數據中心。

  運營效率是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頭部第三方IDC服務商通過精細化管理降低成本,萬國數據的機房利用率達85%,較行業平均高15個百分點;電訊運營商則依託網絡優勢提供「算力+網絡」捆綁服務,中國電信的「天翼雲算力」實現網絡與算力的無縫銜接,客戶留存率超90%。

  下游環節的競爭核心是服務壁壘,企業通過精準匹配需求、創新服務模式、構建應用生態形成競爭優勢,市場呈現「多元化、細分化」特徵。

  算力租賃服務的競爭聚焦「靈活性與性價比」。頭部服務商推出「按需付費」、「算力預售」等模式,滿足不同客戶需求,UCloud的中小企業算力套餐較傳統模式節省成本50%;同時,通過全國性算力布局提升響應速度,某服務商的12個智算中心實現「就近調度」,時延控制在20毫秒以內。客戶黏性來源於服務深度,企業通過提供算力優化、模型調優等增值服務,將單純的租賃關係轉化為合作關係。

  發展瓶頸與突破路徑

  儘管算力中心產業鏈發展迅猛,但仍面臨技術瓶頸、資源約束、機制障礙等多重挑戰。突破這些瓶頸需要技術創新、政策引導與市場協同的多維度發力,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綠色化、協同化方向升級。

  核心瓶頸:技術、資源與機制的三重制約。技術瓶頸集中在上游高端環節,AI芯片的算力密度與能效與國際頂尖水平仍有差距,國產GPU(圖形處理器)的浮點運算能力僅為英偉達A100的50%;HBM(高帶寬內存)的核心製造工藝如晶圓堆疊仍依賴進口設備,華海誠科的8層堆疊產品尚在測試階段;光模塊的3.2T及以上速率產品研發滯後於國際巨頭,關鍵元器件如激光器依賴進口。這些技術差距導致高端市場仍由國際企業主導,國產替代面臨「卡脖子」風險。

  資源約束成為中游發展的重要限制,東部地區土地能源緊張,數據中心建設指標稀缺,上海、深圳的機架審批周期長達12個月;西部地區雖能源豐富,但網絡基礎設施滯後,跨區域算力調度的帶寬不足,慶陽至東部的直聯網絡帶寬僅能滿足當前需求的60%。同時,可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影響算力中心運行,儲能技術的成本與效率尚未達到理想水平。

  突破路徑:創新、協同與政策的多維發力。技術創新是突破瓶頸的核心驅動力,需聚焦高端環節加大研發投入。政府應設立算力核心技術專項基金,重點支持AI芯片、HBM、高端光模塊等領域的研發,對研發投入給予稅收優惠;企業需加強核心技術攻堅,聯合高校建設研發平台,如成立「算力芯片創新聯盟」,共享研發資源與知識產權;同時,構建自主技術生態,借鑒英偉達CUDA模式,推動國產芯片的軟件生態建設,提升用戶黏性。

  資源協同是優化產業鏈布局的關鍵舉措,需統籌東西部資源配置。加快西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擴容跨區域直聯網絡帶寬,將慶陽至東部的時延進一步降低至10毫秒以內;推廣「算力+儲能+可再生能源」一體化模式,華為貴安數據中心的「風光儲算」一體化方案可減少碳排放81萬噸,應在西部樞紐節點全面推廣;建立全國算力資源調度平台,實現能源、算力的動態匹配,提升資源利用率。

  機制完善是釋放產業活力的重要保障,需構建標準化與市場化體系。加快制定算力行業標準,統一算力計量、PUE(能源使用效率)核算、數據安全等標準規範,推動形成全國統一算力市場;建立算力交易平台,明確數據要素產權與定價機制,探索「算力券」等市場化工具,降低中小企業使用成本;深化產學研協同,鼓勵企業與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建立「研發─中試─產業化」的全鏈條合作模式,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

  政策引導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需強化政策協同與落地。優化「東數西算」政策支持方式,對西部綠色算力中心給予電價補貼,對東部高端算力研發給予資金支持;加大國產替代政策力度,在政務、國企等領域優先採購國產算力設備,提升國產產品市場份額;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與人才,同時支持國內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全球話語權。

  結語

  算力中心產業鏈正處於快速發展與重構的關鍵期,「東數西算」政策推動空間分工優化,技術迭代深化環節專業分工,需求升級催生生態協同分工,三者共同構建了多層次的分工體系。競爭格局呈現明顯的分層特徵,上游聚焦技術壁壘,中游側重資源卡位,下游強調服務創新,國產替代在中低端領域成效顯著,但高端市場仍需突破。

  面對技術、資源與機制的三重瓶頸,產業鏈的突破需要堅持「創新驅動、協同發展、政策引導」的原則,通過核心技術攻堅、資源優化配置、機制體制創新,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升級。

  未來,算力中心產業鏈將形成「東西協同、上下聯動、內外兼顧」的生態體系,不僅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更將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數字競爭的核心力量。隨着HBM4、3.2T光模塊等新技術的落地與「東數西算」工程的深化,算力中心產業鏈的分工將更加精細,競爭將更加激烈,但其作為數字經濟基石的地位將愈發穩固,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作者為外資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