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9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京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圍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科學謀劃資本市場「十五五」時期重點任務舉措,聽取部分高校、行業機構專家學者及中國資本市場學會會員的意見建議。會議總結了「十四五」以來資本市場改革成效,並就「十五五」時期資本市場發展的關鍵方向進行了深入研討。
筆者認為,「十五五」將是資本市場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從制度構建轉向功能深化的關鍵5年,以「強監管、防風險、促改革、優開放、壯生態」為核心特徵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正徐徐展開。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後續政策細則的落地,並據此調整布局策略,把握結構性機遇。
座談會透露的「十五五」規劃研討內容,方向明確,重點突出,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前瞻性,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大維度:
一是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深化制度改革,增強市場功能。這意味着「十五五」期間,資本市場的結構性改革將進一步深化。各板塊的定位將更加清晰,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格局將更趨完善。轉板機制、互聯互通有望取得新突破。制度改革將圍繞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這一核心,可能涉及發行制度、交易機制、做市商制度、衍生品市場發展等方面的持續優化,目標是打造一個更具韌性、活力和包容性的市場生態系統。
二是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培育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這是實現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和資金保障。一方面,監管層將繼續從全鏈條入手,着力推動上市公司提升經營業績、規範運作水平和股東回報能力,真正使得上市公司成為價值的創造者。另一方面,將大力推動養老金、保險資金、銀行理財、社保基金等中長線資金入市,並為其創造更加友好的政策環境(如優化考核機制、稅收安排等)。「耐心資本」、「戰略資本」等提法,凸顯了引導資金關注長期成長價值、減少市場短期波動的政策意圖。
三是健全法治供給,強化立體化追責,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強監管」將是「十五五」時期的鮮明主線。會議明確提到了股票、債券、衍生品、跨境監管等重點領域的法律制度建設,以及完善「立體化追責體系」。筆者認為,在這一政策宣示的大背景下,相關的法律動作都有可能進一步強化。
立法進程很可能會加快,如《公司法》、《證券法》的配套規則、司法解釋等有望將進一步完善,可能圍繞資本市場新型違法行為、跨境監管協作等推出新舉措。執法過程有望強化:對財務造假、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毒瘤」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行政、民事、刑事追責體系將協同發力,大幅提高違法成本。投資者保護將加強:中國特色證券集體訴訟制度(如特別代表人訴訟)的應用將更趨成熟,投資者獲得賠償的渠道更加暢通。
四是穩步擴大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支持優質企業回歸。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將從「通道式」開放邁向更深層次的「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意味着更注重與國際成熟市場在規則、標準、監管等方面的對接與互認。優化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RQFII)制度、拓展互聯互通標的(如ETF、債券通深化)、支持境外優質企業(很可能是已境外上市的紅籌企業)回歸A股(發行CDR或直接IPO)等,都是重要抓手。這將進一步提升A股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競爭力,促進全球要素資源配置。
五是強化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問題研究。吳清特別強調了專家學者和研究平台的作用,這表明監管層的決策將更加注重科學性和前瞻性。對數字金融、人工智能在資本市場的應用、ESG投資、金融風險傳導機制、全球金融治理變革等重大課題的深入研究,將為未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參考,確保改革行穩致遠。
深化市場改革 布局長遠
基於對「十五五」資本市場政策方向的研判,建議投資者:聚焦「高質量」主線,擁抱核心資產。擁有核心競爭力、良好公司治理、穩定分紅紀錄和持續成長能力的「高質量上市公司」將成為市場稀缺的「核心資產」,享受估值溢價。
把握中長期資金偏好,布局價值與成長。高股息、低估值的價值板塊(如部分金融、公用事業、消費龍頭)仍具備配置價值;同時,符合國家戰略方向、具備長期高成長潛力的賽道(如高端製造、新能源、生物醫藥、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也將是這些資金重點布局的領域。
關注金融科技與開放受益領域。券商龍頭、金融IT服務商、跨境金融服務機構等有望受益於市場活躍度提升、產品創新和開放進程。納入互聯互通標的的優質公司及可能回歸A股的優質紅籌企業也值得關注。
(作者為華福證券首席市場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