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中金點睛/流動性充裕 A股兩融再破2萬億\李求索 魏冬

時間:2025-08-12 05:02:01來源:大公报

  圖:A股兩融餘額及佔A股流通市值

  8月5日,A股市場融資融券(簡稱兩融,即孖展交易及借貨沽空)餘額升至20002.6億元(人民幣,下同),為2015年7月後首次突破2萬億元。兩融餘額重返高位,顯示投資者不斷加大A股權益配置,市場活躍度繼續提升。與2015年相比,本輪兩融規模上升呈現幾點不同:

  與十年前相比,2015年6月融資餘額錄得歷史峰值2.3萬億元,當時A股流通市值約53萬億元,兩融餘額佔A股流通市值的比約4.3%,峰值期為4.7%(2015年7月)。目前A股流通市值增至約90萬億元,兩融餘額佔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僅約2.3%,持平略低於2014年以來2.4%的歷史均值。且2015年市場其他槓桿類工具如傘形信託、場外配資等較為活躍,當前A股市場槓桿類資金體量及佔比明顯低於十年前水平。

  兩融規模上行節奏更平穩。2024年9月,兩融餘額在1.4萬億元左右水平低位啟動,去年11月突破1.8萬億元,隨後震盪抬升,至今突破2萬億元,歷時近一年時間提升0.6萬億元。相較之前從2014至2015年中,約一年時間兩融餘額從0.4萬億元提升至2萬億元以上的情形,本次資金流入節奏相對平穩。

  持倉分散度更高且偏好新興產業、成長風格。與2015年新增融資資金明顯相對超配金融地產不同,當前行業分布更分散、集中度更低。從過去一個月融資淨買入的情況來看,配置更偏向醫藥、電子、計算機、高端製造、軍工等偏成長板塊,同時有色金屬、非銀板塊等受益於產業趨勢及業績彈性,獲融資淨買入也較多。

  本輪兩融餘額持續提升的重要背景在於,去年「9.24行情」以來穩市場政策的不斷落地,帶來投資者風險偏好的修復。至今一攬子穩增長、穩市場、穩預期政策舉措相繼出台,資本市場制度持續優化,疊加科技與地緣敘事轉變,推動投資者情緒改善。A股成交不斷放量,新增開戶數同比明顯增長,同時,券商融資利率跟隨無風險利率下行,兩融資金成本降低助力規模增長。

  筆者認為,本次兩融餘額再破2萬億元更多是市場活躍度回升的體現。兩融餘額佔A股流通市值、兩融交易額佔A股成交額的比例,可分別視為槓桿強度、市場活躍度的表徵,當前兩項比例分別為2.3%、10.1%,仍明顯低於2015年峰值的4.7%、22.3%。另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7月暫停轉融券並上調融券保證金以來,融券規模已降至百億元左右,兩融市場中融資和融券的規模差距加大。

  在基本面暫時並未出現明顯變化的背景下,需要重視從資金面視角理解市場變化。從當前可能影響市場的三類主要資金力量來看,都存在一定的積極催化:

  首先,存款增長、「資產荒」疊加賺錢效應提升,居民資金入市意願增強。2025年上半年,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已突破162萬億元,但同時市場處於典型的「資產荒」環境,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探1.6%,國有大行的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降至1.25%,各類高收益資產在過去三年逐漸「消失」,股市有望成為承接居民資產配置變遷的重要蓄水池。

  從股息率的維度,滬深300當前股息率2.8%,相比10年期國債收益率仍高出約1.1個百分點,處於歷史較高水平,A股的各類紅利指數股息率則相比國債收益率高出3個百分點。當前上市公司自由現金流處於歷史較高水平,預期A股整體分紅能力在未來仍有望持續提升。

  外資加速流入中國

  另方面,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A股倉位處於歷史低位,具備提升空間。去年「9.24行情」前後機構整體倉位偏低,此後雖有回升,但資金南下趨勢強化。從主動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倉位來看,目前港股倉位已升至16.9%歷史高位,而A股倉位則降至70.6%,為近十年低位。私募基金雖然總權益倉位回升,但是其中A股佔比下降和港股佔比上升的特徵也較為明顯。

  再次,全球貨幣秩序重構引發資產變局,或驅動外資加大人民幣資產配置。年初以來隨指數上行,被動型外資邊際回流,但主動外資仍略流出A股。本輪國際貨幣體系變化主要方向是碎片化和多元化,全球資金流向也將再布局。碎片化意味着以前在全球範圍內的配置型資金轉為「各回各家」,表現出更強的本土偏好;多元化則促使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資金降低美元敞口,增配歐元、人民幣等替代資產。

  當前A股和港股的估值仍然具備較強的吸引力。如果政策應對得當,人民幣資產有望受益於全球貨幣體系加速碎片化、多元化的雙重紅利:碎片化加速中國在海外的資金回流;多元化驅動全球資金再平衡,或有部分資金回流中國資本市場。

  (李求索、魏冬均為中金公司分析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