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措施,提升了企業在港交所上市的吸引力。\新華社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國務院分別於9月5日和6日連續兩天印發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兩個方案在短時間內密集出台,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進入關鍵時刻,也說明了中央政府對於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重視。
香港的金融服務業和澳門的旅遊服務業分別在區內擁有領先優勢,但在土地資源和人口的條件約束下,都遇上了發展瓶頸。深化與前海和橫琴的合作,擴大服務業腹地,有利香港和澳門解決市場狹小的發展難點,踏上新的發展台階並為大灣區發展貢獻力量。而粵港澳三地的金融聯動則將成為雙合作區建設的重要內涵,推動大灣區達至更高水準的開放和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營商環境。
首先,推進大灣區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擁有香港和澳門兩個離岸中心,正是推動大灣區發展的最大優勢。去年5月,人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管局聯合發布了《關於金融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意見》)提出以促進區內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開放、促進市場和金融設施互聯互通、提升金融服務創新水準等舉措,深化與香港和澳門的金融合作,推動大灣區發展。
實際上,香港和澳門作為離岸中心,各有不同優勢和定位,在金融支持大灣區發展方面可以做出特殊貢獻。其中,香港作為比拼紐約、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一直為中資企業走出去和把資金引進內地發揮極大作用。澳門的金融服務業相對薄弱,但作為對接葡語國家的視窗,在促進與葡語國家的商貿往來和引進投資人方面可發揮獨特作用。因此,雖然角色和定位不同,香港和澳門在金融支持大灣區的發展中都可以發揮不同作用。
其次,粵港澳大灣區着力打造科創和高端製造業中心,香港和澳門可為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金融支持。在發展初期,這些科創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研發資金,迫切需要資金的支援。在跨境金融開放措施的支持下,大灣區內地企業可以通過香港和澳門打通境內境外融資管道。《意見》提及,允許港澳機構投資者通過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參與投資大灣區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
香港和澳門面向國際機構投資者,具備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和監管制度,在募集資金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通過QFLP把境外資金引導到大灣區內,將有助解決科創型企業在發展初期對研發資金的需求,提升研發效率。當企業邁向成長期以至成熟期的階段,企業可以通過香港和澳門的金融市場進行發債融資或上市募資,進一步擴大業務和市場份額。
引導資金支持實業
因此,在大灣區的金融開放政策下,香港和澳門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援,引導資金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將助力大灣區轉型升級。除了引導境外資金投資大灣區內地企業外,大灣區內並將有序推進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和合格境內投資企業(QDIE)試點,支持內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到境外進行投資,促進投融資便利化,並引導資金支援實體經濟和企業發展。
再次,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措施,提升了企業在港交所上市的吸引力。在「滬深港通」的安排下,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可以接觸到國際資本的同時,也有望受到內地資本投資,在走出去的同時,也獲更多資金關注。大灣區內擁有一批高端製造業企業資源,鼓勵合資格企業赴港上市,將可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支援企業發展的作用。「債券通」北向交易的開通,也為境外資金提供了投資境內公司債和企業債的便利渠道。即將開通的「跨境理財通」容許大灣區內地居民及港澳居民通過當地銀行跨境購買理財產物,將進一步啟動和引導區內資金。在支援企業發展的同時,並將帶動區內資產管理業務成長,滿足區內高收入人群跨境投資的需求。
最後,大灣區內擁有香港和澳門兩個離岸人民幣中心,深化互聯互通和鼓勵資金跨境雙向流動、促進投融資便利化的金融開放措施將有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倡議,為企業打開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降低匯率和利率風險。「滬深港通」開通以來,南向和北向累計買入成交淨額分別約為1.8萬億和1.5萬億人民幣,並採取閉環式的管理模式。
從經驗看,互聯互通的措施在推動資金跨境雙向流動的同時並沒有產生重大風險,未來也有進一步深化空間,包括擴大投資標的範圍和適時開通「債券通」南向交易等。作為全球領先的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上更大有可為。在現有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啟動以人民幣計價的證券和期貨市場,並大力發展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交易,爭取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