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名山與名著\姚文冬

時間:2025-09-02 05:02:08來源:大公报

  作為旅行迷和讀書人,我有一種認識:登山如讀書,登名山便如讀名著。有趣的是,我遊歷過名山無數,卻未踏遍「五嶽」,自詡博覽群書,竟沒讀全「四大名著」。

  「五嶽」中,我只登過泰山、嵩山和恆山。

  最先去嵩山,是奔着少林寺去的,所以對山沒留下什麼印象,還不如同名電影的那些呈現。我不知道,這是否等於我去過嵩山。這很像我粗讀過一遍《三國演義》,但回想起來,卻滿腦子同名電視連續劇的影像。

  常年旅行,往返在京滬線,在泰山眼皮子底下來來往往,卻從沒想過登臨。竊以為,登泰山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樂趣。猶如我對《紅樓夢》的看法。但凡大眾熱捧的事物,我總是有意怠慢。所以我雖擁有幾個版本的《紅樓夢》,卻一直是書房擺設。人過中年,有次去曲阜,回程特意登泰山,還真得沒覺出比其他山嶽好在哪裏。最大的收穫,是多了一項談資。也是中年之後,我終於讀了一遍《紅樓夢》,感覺亦如登臨泰山,以後當別人談論此書,自己不至於一頭霧水。

  有一年去大同看雲岡石窟,順便去附近看懸空寺,不料 「誤入」恆山──此前,我竟不知懸空寺所在的翠屏峰乃恆山主峰。人到山前,豈有不登之理?但遊客大多乘索道登頂,上去就後悔了──這點高度應該親自攀爬,然後知道,之所以少有人攀爬,乃「沿途無景」。原來之前的懸空寺,已是恆山極美之景,宛若一幅褪色的古畫,黏貼在峭壁上。仔細回味,懸空寺就如同恆山這本書的序,書沒讀出味道,序卻令人稱奇。

  此外,尚未涉足的華山與衡山,便如我只看了幾個章回的《水滸傳》(某年曾從華山腳下經過)和從未開卷的《西遊記》。對這兩座山的了解,多依賴兒時的連環畫以及後來的影視劇。

  如此旅行、讀書,乃遵從內心,隨性隨緣,絕無貶低名山與名著之意。無論登山與旅行,我內心自有所愛。比如去了黃山後,就在心裏打了滿分,篤信「黃山歸來不看嶽」絕非虛言。而親臨青城山後,更讓我日日想着何時重遊。這也像讀書,我更青睞落選「四大」的《聊齋志異》與《儒林外史》,這兩部書,我讀了已不止一遍。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