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三個字放在一起,初識不解其意,後來看到有關文章,才知這是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提出的一種生活指南。原來「斷」就是不買不需要的東西;「捨」就是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離」就是遠離物質的誘惑。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在一個簡潔、清淨的環境中。
有文章舉了一個極簡單的例子,說有人平時買菜的塑膠袋都捨不得扔掉,攢了一大堆,總想留着用,該用的時候還要省着用,結果越攢越多,直到實在放不下了,忽然狠心全部扔掉,那一瞬間,真是無比輕鬆。可下一次到手的塑膠袋還是忍不住繼續積攢。
啊!這簡直就是在說我!我現在雖然有所改進,但仍然有這個習慣。其實這是老一輩留下的影響。記得小時候常聽母親說「破家值萬貫」,什麼都不能扔。家裏所有的物件一用就是十幾年幾十年。後來到婆家,婆母也是如此,偶爾買點茶葉,連包茶葉的紙都疊得整整齊齊收起來,說以後包點什麼東西有用。我從小到大,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自然就形成了不隨便扔東西,什麼都要留着用的習慣。
父母那個年代,由於經濟條件所限,多少年也不添置一件新家什,所以舊的也就捨不得扔掉。就連衣服也不記得父母為他們自己做過一件新棉衣,都是舊的拆了洗淨,做上再穿。我的衣服穿小了,洗淨給妹妹接着穿。現在我們從父母的年代走過來了,比起過去,如今這個時代,經濟發展了,生活富裕了,我們的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但我從小形成的老觀念仍然揮之不去。
幾次搬家,我們購置了一些新傢具,四季服裝也有所更新,各種家什大部分也有了新面貌。但問題隨之而來,有了新衣服,舊衣服捨不得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服裝早就瘦小了,樣式也早已過時,但它們仍然佔據着衣櫃的大部分。舊家什已經沒用了,但它們仍然佔據着角角落落。為了給舊衣物找個安放的地方,房屋裝修時特意在牆壁上打了幾個木質櫃。舊東西倒是有地方安放了,但多少年都不使用它們,不去穿戴它們,不去理睬它們,堆放在裏面又有什麼用呢?
買菜時菜店給的塑膠袋,仍然積攢在廚房的角落裏,總覺得它們還有什麼用處。瓶裝罐裝食品用完後,瓶瓶罐罐洗乾淨,都摞到廚房的牆櫃裏,其實多少年用不到它們,只覺得扔了它們很可惜。
這就是這個時代我們這一代人的特點:生活富裕了,也想時尚一點,不時買點新東西,但舊東西仍然當寶貝,捨不得扔掉。買新東西有時也是一時興起,買回來不一定有什麼用,於是舊的新的堆放在一起,看着很不舒服。我是一個愛整齊的人,不願看到屋裏堆堆囔囔,雖然沒用的東西都堆放在櫃子裏,但一打開櫃門,不免讓人皺緊眉頭。我決心實行「斷捨離」,將多年不用的舊衣舊物、舊書舊報一股腦處理掉,再不輕易購買無用的東西,不被現實的物質所誘惑,還我和家人一片清淨之地。
我在整理過程中悟出一個道理:我們的生活容易做加法,卻難做減法。其實,有得就要有捨,要過減法生活,才能有一個簡單清爽、整潔舒適的環境,人的心情也就隨之輕鬆爽快、寧靜溫馨。正如心裏的煩心事積累多了,就要放下放下再放下,也還心裏一片清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