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究禮儀的日本,有個獨特的餐桌文化一直讓很多外來者摸不着頭腦。「吸溜吸溜」的吃麵規則究竟是對是錯呢?即使總被告知這種做法可以表現出對店家老闆的認可,大多數來日本旅行的人依舊會有所顧忌,很害怕自己被批歸類為「粗魯」的那類人。
論及始於江戶時代的「吸食」文化,最初僅僅是因為這樣會讓味道更好。眾所周知,烏冬麵、拉麵和蕎麥麵幾乎佔據了全部的日本麵食世界,當時的人們在享用蕎麥麵時,先要看着麵在湯中煮好後撈起,然後經過涼水的沖瀝,盛在竹篦中端上桌。但因為這樣呈現的蕎麥麵已經是冷製,香氣較弱,吃的時候還需將麵條蘸入由醬油、甜酒、砂糖煮成的調味汁中食用。人們發現,單純地咀嚼並不能淋漓盡致地詮釋美味,只有用力吸食,方可感受到它在喉嚨中緩緩擴散、愈加濃烈的香味。
不可避免,用這樣的方式吃麵條,自然會發出「吸溜、吸溜」的爽朗聲音,漸漸地,這種吸食方法也會讓周圍客人和店家覺得「這碗麵很好吃」而感到開心,並不是誰刻意為之,只不過食用方法的特殊性決定了人們對它的寬容接納,自然就演變成如今餐桌上默許的「潛規則」了。
說到底,每個地方獨特的做法都是習慣與文化的傳承,若是用吸溜的聲音故意想表示對廚師的敬意,未免太誇大其詞。用什麼方式來吃某個國家的餐食,一方面要融入當地文化,同時也沒有必要拘泥章法。人們之所以讚嘆美食,終究是出於對料理本身的感激和對料理製作人這種嚴肅的敬意。就像日本餐桌上開始必說的那句「我開動了」和放筷之時的「多謝款待」一樣,所有的體恤和關懷都蘊藏在日常之中,無需多言,就讓人有更多的靈感來品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