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時候,最怕接到的電話有三種,其一是通訊公司打來催繳電話費的「追債電話」,其二是操着不標準的普通話說你涉嫌犯罪的「詐騙電話」,其三就是各大銀行輪流打來問你要不要免息貸款的「強行借錢電話」。
接到的時候,總是不勝其擾。前兩種還能直接掛斷,但第三種,最初出於體諒對方打「cold call」不易,會禮貌地拒絕,但對面仍會死纏爛打,最後也只能吼出一句「唔好再打來」,憤然掛斷。
一直想不明白,香港的銀行是多有錢,有錢到要追在你背後給你貸款?
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無非是想通過這種手段,來「刺激消費」。因為相當一部分的「免息」,是信用卡套現免息,換句話說,就是鼓勵客戶刷爆信用卡,透支信用卡。有些人是真的會這樣做,於是手頭上可能會有多張不同銀行的信用卡,今天套這家,明天套那家。如果一時半會兒還不上錢,那就換一張卡套來還,拆東牆補西牆,還沾沾自喜,覺得憑空多了一筆資金讓自己揮霍。可事實是,套了銀行的現,銀行卻把你套牢。
除了銀行會給客戶「打call」,借貸公司也會直接通過廣告投放來「引誘」人們借錢。港鐵上、報紙上、電視上,××理財、××財務公司的廣告此起彼伏,都在說着自己如何審批快速,手續簡單,即刻實現財務自由。很多的宣傳語也聚焦在「借錢還銀行」,無非也是想讓人放下銀行的債,再背上一身的債。「還還」相扣,距離自己想要的財務自由,只會越來越遠。
回到內地,突然發現,借貸變得更加方便。比如某主流電子支付App,就內置了一個透支功能,類似信用卡,可以用於線上付款,電子錢包裏沒錢也沒關係。要是使用有所節制還好,「買買買」的太過分,分分鐘背上三五萬的債也不是不可能。
在金錢與物慾橫流的社會,自制力差的人很難不被蠱惑。打腫臉充胖子萬萬要不得,不然下次見面,朋友互相打招呼就只能問一句:今天你背債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