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性向的科學道理\葉歌

時間:2018-06-25 03:15:54來源:大公網

  性向如何定義?為什麼有異性戀、雙性戀、同性戀、無性戀?弗洛伊德有關同性戀的理論靠譜嗎?

  一九九一年,神經學家Simon LeVay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探討性向的科學原理,成為這一領域的開山之作。之後,他通過牛津大學分別於二○一一、二○一六年出版單行本《性向背後的科學》的第一、二版。此書中他總結神經學、心理學、基因學、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清晰有序,一直受到同行與大眾的好評。

  性向指「更容易受異性、同性或兩性吸引的傾向」。LeVay認為,性向有生物學基礎。根據他與他人的研究,男同性戀下丘腦部INAH3神經元組成的團塊比異性戀男子的要小,接近女性的尺寸。他還指出,有證據表明胎兒期接觸到的性激素會影響大腦發育,進而決定個人性向,甚至聲稱存在代代相傳的「同性戀基因組」。

  當然,他承認決定性向的因素複雜多變,基因、性激素、腦細胞的發育交互作用,稍有差異就會帶來不同結果。但是,他駁斥了弗洛伊德提出的從小和母親親近、和父親敵對的家庭關係會造就男同性戀的理論,並提出從不同文化中採集到的資料證明,第一個性伴侶會決定性向或童年經歷改變性向的說法不靠譜。

  此書發表後,同性戀者大力支持,因為這證明同性戀並非道德敗壞,甚至也不是出於對另類生活方式的選擇。但此書的另一大看點在於作者揭示性向或社會性別都不是二元對立、涇渭分明的。研究證明,個人受同性還是異性吸引大多數情況下只有程度差異,男性或女性氣質也多剛柔相濟的實例。

  正如作者在新版中總結,哪怕同性戀真是生活方式的選擇,也不是病態,不該受歧視、迫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