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西南邊陲小城,這裏除了四季如春,最出名的,就是米線和海鷗。前者現在在全國各地,甚至香港街頭都能吃到。偶爾饞蟲作怪,我就會去譚仔三哥,來一碗清湯米線。味道談不上多正宗,但也能一解相思。
而海鷗,離家這幾年,甚少再有機會見到。
最近,騰訊視頻推出了一套紀錄片,《紀實七十二小時(中國版)》,每一集會選擇一個看似平凡的地方,連續拍攝七十二小時,並對途經此地的人們進行觀察和採訪,然後在二十五分鐘內濃縮呈現。最近剛播放第二集,正好說到了家鄉。分集名為《昆明:看見紅嘴鷗的城市公園》,拍攝地點是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園,拍攝時間是開春後,紅嘴鷗即將離開前的最後幾天。
紀錄片裏,每一個去餵海鷗的人,都有故事。有帶着八九十歲的雙親來圓看海鷗夢的農村婦女,有老伴離世後來投奔兒女的北京老太太,有摔傷腿正在休養的建築工人,有帶着孩子來的年輕父母,有相互作伴的空巢老人。他們來看海鷗,來餵海鷗,來送別海鷗。
其中有個湖北老太太,兒子在昆明,女兒在深圳。每年初冬,她會去女兒那裏住,過一段時間就來兒子這裏。等到冬天過去,她再返回湖北。老太太笑着說:「朋友都說我,三個地方跑下來,一年也到頭了。」
和她類似的餵鷗人,還有幾個。好幾個人都說,覺得海鷗特別親切,因為自己也和海鷗似的,兩地遷徙,是為越冬,是為探親。而我,也成了遷徙的候鳥之一,每年在家鄉的時間,比海鷗們還短。
小時候,見到海鷗,就知道,冬天來了。那時候,父母會在海鷗剛飛來昆明時,就帶我去翠湖餵海鷗。買上麵包,站在水邊,掰一小塊麵包,找準機會拋上天,海鷗就會俯衝過來,一嘴銜住,再展翼滑開。細細回想,自己從未像紀錄片裏的人們那樣,目送海鷗離開過。
接你們來,卻從未送你們走過。一直如此。而今,卻連接你們的機會,都顯得那樣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