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謊言\葉歌

時間:2018-06-11 03:15:58來源:大公網

  「說謊和不說謊者的區別不在人品,而在機會」。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教授、行為經濟學家Dan Ariely如是說。在高速公路上超速五英里,大多數人都覺得無傷大雅,不算違法。路上撿到十塊錢,很多人放進口袋了事,不會急着找失主。但我們基本還是誠實的,對嗎?

  Ariely認為,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確下意識地依照規矩行事,去超市購物、去餐館吃飯都會付錢。可是,同樣的規則也適用於撒謊。出於各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心理原因,人們常說些無關緊要的善意謊言,讓自己或者對方更有面子。但這可能會導致我們在說謊的道路上愈行愈遠,小錯鑄成大惡。酗酒、吸毒者開始偶爾放縱,後來卻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有人甚至成為販毒者。如果只看最後結局,我們多半覺得和他們缺乏共性。但他們蛻變的過程中的每一小步,孤立來看都不外是人之常情。

  人慣於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熱衷粉飾太平。所以,要避免謊言,最好一開始就設定場景,讓人刻意保持「誠實心態」。如,法庭上舉證前先發誓就很有效。而美國國稅局讓報稅者最後才簽字表示以上資料屬實就不太靠譜。因為事過境遷,謊言早就說過了,說謊人不會回頭更改。

  說謊一定是壞事嗎?不然,Ariely本人因嚴重燒傷多次手術。護士、大夫總安慰他下次的手術不痛。儘管事實並非如此,他依舊十分感激。因為早知道手術的痛苦並不能減輕痛苦,反而讓他白白多承擔幾個星期的焦慮不安。他認為,對病人這樣的弱勢群體來說,提前知道真相只會更增加他們的無助感。

  難道個人的健康信息不是越透明越好嗎?這恐怕就見仁見智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