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一直在進步,技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終結了某些具體的書法形制,比如書籍寫卷、信札、草稿,但不會終結書法本身。
書籍的傳播在很長時間內依賴手抄,敦煌藏經洞面世之後,我們見到大量精美的唐人寫卷。而雕版印刷普及以後,手抄的書籍就大幅減少了。二王傳世書跡大部分是信札,可今天,手寫的書信越來越少,更別說毛筆書信了,電話、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和語音信息更方便地實現了日常溝通的功能。顏真卿的《祭侄稿》、《爭座位帖》是書法史上的名作,它們都是草稿,塗塗改改,一任自然。硬筆出現之後,人們起草文稿就很少用毛筆了。今天的我們都喜歡坐在電腦屏幕前起草文稿,任何刪改都不留痕跡。為了贏得效率,我們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事物,這個潮流是不可逆轉的。
然而,書法藝術也沒有那麼脆弱,以往的技術進步沒有終結書法藝術,數字化時代的技術也不會。我們還應看到技術的進步為書法學習帶來的巨大幫助。
數字化時代為書法藝術帶來的最大益處就是獲得範本的方便。古人學習書法經典,主要通過碑刻、刻帖的拓本,經典作品的真跡是難得一見的,即便是雙鉤填墨的複製本也極為稀有。影印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範本的傳真程度和普及程度,讓書法學習的格局煥然一新,而數字技術的發展則讓書法學習獲得了更大的方便。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從電腦或手機上獲取高清的字帖,也可以隨時隨地查閱書法字典,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和經典法帖更容易靠近了。
不過,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首先,觀看經典作品的真跡永遠是重要的,因為媒介不是無色的,媒介在傳播經典的時候也會把自身的色彩染上去,只不過隨着技術的進步,染色的方式和程度變得越來越隱微而已。其次,當代的人們一拿起毛筆就是在進行書法創作,書法藝術那種「無意於佳乃佳」的妙趣就不太容易呈現出來,有識之士自當通過深入體認古代的書法情境而做出相當的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