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特稿/港「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主辦 抗戰勝利考察團訪深 重溫東縱英勇事跡

時間:2025-08-28 05:02:36來源:大公报

  圖:「抗戰勝利80周年交流團」探訪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探尋深港血脈相連抗戰歷史。\大公報記者李薇攝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由香港特區政府「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主辦的「抗戰勝利80周年考察團」27日到訪深圳東江縱隊紀念館和東縱司令部舊址,探尋東江縱隊與香港血脈相連的抗戰歷史。

  深圳東江縱隊紀念館於2000年12月2日開館,由史跡展廳、前進報社舊址組成。在深圳東縱紀念館專題展區,一幅幅泛黃的老照片引發考察團駐足。據史料記載,抗戰期間先後有1500餘名港澳愛國青年和華僑子女衝破日軍封鎖,跋涉至深圳、惠州等地投身東縱,他們中許多人犧牲在戰場。

  深港青年用生命書寫家國情懷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深港青年用生命書寫的家國情懷。」廣東南方紅色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王勇表示,東縱的政治工作、文化宣傳與情報網絡因港澳青年的加入而極具活力。他們不僅參與創辦《前進報》等抗日刊物,更利用語言優勢建立對港聯絡站,為盟軍提供日軍動向情報。

  在講解中,王勇特別提及香港愛國教師李淑桓的事跡。李淑桓以柔弱之軀,不僅自己投身抗日洪流,更將六子一女全部送上前線,1941年,李淑桓不幸被捕,英勇就義。她用行動詮釋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千鈞分量,李淑桓的堅韌和無私奉獻精神,使她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母親,被譽為「東江游擊隊之母」。

  考察團成員李女士表示,紀念館的每件展品都是會說話的歷史證人,它們見證着深港同根同脈的抗戰傳奇,更昭示着大灣區攜手前行的精神密碼。

  踏入深圳土洋村東縱司令部舊址,時光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院內那棵118年的古樹見證了東縱從誕生到發展、從成長到壯大的每一個關鍵瞬間。

  東縱司令部舊址,絕非普通的建築集合,它是華南抗戰的核心指揮中樞,是決定戰略走向、指揮作戰行動的關鍵所在。在這裏,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成立,土洋會議召開,一系列重要決策在此制定,為廣東地區的抗日鬥爭指明了方向。在司令部舊址一側的小房子,屋內工作人員接發電報的場景生動呈現,原來這曾是一個馬廄。在危機四伏的抗戰時期,將電台安置於此,四周的馬匹和雜物成為天然掩護,有效躲避了敵人的搜查。

  「抗戰期間,100多封電報在這裏接發,與延安保持着緊密聯繫。」工作人員表示,這個小房子是華南地區最重要的情報站,成為連接華南與延安的重要橋樑。它及時傳遞着重要信息,為抗戰決策提供了關鍵依據,在華南抗戰的勝利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公報記者石華、李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