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抗戰時期香港的四大副刊\趙稀方

時間:2018-06-01 03:15:46來源:大公網

  圖:左起:蕭乾、曹禺、沈從文、靳以,都曾在《大公報》副刊上發表過作品\網絡圖片

  上世紀三十年代香港的文學期刊較少,並且僅有的文學期刊都存在時間很短,只有在1933-1936的《紅豆》活動時間較長。隨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大批大陸文人南下香港,香港短時間內湧現出大量報刊,文壇異峰突起。就報紙文學副刊而言,最有名的是四大副刊。

  《立報》由著名報人成舍我創辦於1935年,上海淪陷後停刊。1938年4月1日,中共投資2000元港幣,薩空了在香港復刊。薩空了請時在香港的茅盾編《立報》的「言林」副刊,茅盾答應了。茅盾在《言林》副刊「獻詞」中說:「《言林》不拘於一種戰術:陣地戰、運動戰、游擊戰,凡屬拿手好戲都請來表演。」「言林」刊登雜文、短論、詩歌等,主要作者有杜埃、林煥平、李南桌、黃繩、袁水拍等。為適應香港的報紙風格,茅盾安排了一個連載長篇小說,那便是茅盾親自執筆的《你往哪裏跑?》,刊登於《立報.言林》1938年4月1日至12月31日。據茅盾自己說,由於不太適應香港邊寫邊登的風格,這本長篇小說寫失敗了。此書後來於1945年在重慶出版單行本,改名為《第一階段的故事》。《立報》三版上半版是本港消息版,下半版是由薩空了本人負責的副刊「花果山」,這個副刊連載了張恨水的長篇小說《桃花港》。四版上半版是國際新聞,下半版是副刊「小茶館」,仍然由薩空了編輯,刊載過金秉英的長篇小說《蓼莪》,也刊登讀者來信等。薩空了主編期間的《立報》,重視宣傳中共的理論政策,並發表來自於中共駐香港辦事處的資訊,還輸送香港進步青年去延安,是中共在香港的喉舌。不過,《立報》的銷路並不好,據茅盾回憶:「那時候《立報》銷路不好,天天賠錢,大有維持不下去的樣子。原因當然是《立報》『孤軍作戰』,敵不過那些盤踞香港幾十年的黃色小報。」

  皖南事變後,據周恩來的指示,在廖承志的領導下,剛從桂林和重慶撤退到香港的進步文人於1941年4月8日創辦了《華商報》。《華商報》社長范長江,總編胡仲持,主筆張友漁。《華商報》副刊「燈塔」,由夏衍負責。在《燈塔》創刊日,夏衍發表了一篇《不能免俗的介紹—算是發刊詞》,其中提到:「本報是一張晚報,而《燈塔》只是一張晚報的文藝化的綜合副刊,所以我們這裏一方面不想嬉皮笑臉,打諢插科,但他方面也並不打算扯長了面孔說教,『燈塔』是我們讀者在一天工作疲勞之後,可以不費力氣地在燈下披誦的讀物,像一杯清茶,像一張小夜曲的唱片,要做到的是儘管不一定能夠滋養和振奮,但也未始不足以爽氣和清心。」「燈塔」的連載小說,最有名的是茅盾的《如是我見我聞》,刊登於「燈塔」1-29期。「燈塔」還連載了另外一些名篇,如巴人的《沉滓》、艾蕪的《故鄉》兩個長篇小說,其他還有鄒韜奮的《抗戰以來》、范長江的《祖國十年》、千家駒的《抗戰以來的經濟》等。

  如果說,《立報》和《華商報》較具政治格局,那麼《星島日報.星座》和《大公報.文藝》則較具文藝色彩,顯示戰時中國文學的成就。

  上海淪陷後,戴望舒於1938年5月南來香港。8月1日,《星島日報》創刊,戴望舒經陸丹林介紹應邀主持《星島日報》文藝副刊「星座」。戴望舒並非左翼作家,他既是「文協」香港分會的理事和宣傳部負責人,又是國民黨「中國文化協進會」的理事和宣傳部主任,左右逢源。在「星座」上,戴望舒的長處是能夠團結了不同派別的作家,使得「星座」群星薈萃,正如他自己所號稱:「沒有一位知名的作家是沒有在《星座》裏寫過文章的。」「星座」上出現了不少現代文學的優秀作品。1938年8月1日-6日,「星座」第1-6期,刊登的是施蟄存的連載小說《進城》6節。1938年8月7日-11月19日,「星座」陸續刊登了沈從文的連載小說《長河》67節。蕭紅還在重慶的時候,就把《曠野的呼喊》交給戴望舒,這篇小說從1939年4月17日起至5月17日止,在「星座」上刊載了一個月。到香港之後,蕭紅將她一生的代表作《呼蘭河傳》也交給戴望舒在「星座」上連載(從1940年9月1日到12月7日)。在「星座」上連載的長篇小說,還有端木蕻良的《大江》、蕭軍的《側面》、沙汀的《賀龍將軍在前線》等。戴望舒本人也在「星座」上發表了不少詩歌、散文和譯作,著名詩作《元日祝福》就發表在1939年1月1日的星座上。

《大公報》創刊於1902年,在現代文學史上以副刊馳名,是三十年代中國京派作家群的主要陣地。抗戰以後的1938年8月13日,《大公報》在香港創刊,「文藝」副刊由蕭乾主持。一年以後,蕭乾去英國,他推薦左翼作家楊剛接替自己的位置。港版《大公報.文藝》創刊的時候,《星島日報.星座》剛剛創刊兩個星期,兩個副刊都名家薈萃,不過由於編輯的來歷不同,《星島日報.星座》與《大公報.文藝》的作者隊伍還是有些差別的。戴望舒來自上海,熟悉上海的文人,尤其是現代派的文人,因此《現代》的老朋友施蟄存、杜衡、路易士等都積極為《星島日報.星座》寫稿。蕭乾依靠的是北方京派文人的班底,沈從文,巴金、靳以等是主要撰稿人。當然,文學名家就那麼多,重複在所難免。如沈從文是《大公報.文藝》的前任,又是京派文人的首領,當然成為蕭乾的堅強後盾,不過他同樣支持戴望舒編的《星島日報.星座》。《大公報.文藝》伊始,沈從文一邊即在《大公報.文藝》上連載長篇小說《湘西》,他同時也在「星座」上連載長篇小說《長河》。由此,我們也可見沈從文在當時文壇的熱度。

  蕭乾後來回憶說:「那時詩人戴望舒在編《星島日報》的副刊,他同上海作家們的聯繫比我密切。為《大公報.文藝》寫稿的,則大多是從平津奔赴延安或敵後以及疏散西南或西北幾所大學的。」從平津疏散到西南和西北的兩部分作者,成為《大公報.文藝》的重要特色。西南的文人主要指西南聯大文人群,他們和蕭乾的聯繫主要通過沈從文、朱自清、李廣田、孫毓裳、汪曾祺、穆旦等人。對西北延安文人的關注,更成為彼時《大公報.文藝》的「亮點」。因為延安文學在國統區遭封鎖,香港《大公報.文藝》對於延安文學的報道特別引人注目。延安文人有不少蕭乾的朋友,他在接手《大公報》後發表過一封《尋找朋友,並為「文藝索文」》的公開信,很快就有了回應。第一個給蕭乾寫信的是延安的嚴文井,繼之有南陽的姚雪垠,鄂北的田濤,山東的吳伯蕭,還有卞之琳、丁玲、劉白羽,以至於魯藝的陳荒煤等。這些人在抗戰爆發後,先後到達延安及其他根據地,成為延安文學隊伍的骨幹力量。與蕭乾聯繫上了以後,他們的作品就成了《大公報.文藝》延安作品的主要部分。在中共黨員楊剛繼任後,延安的作品增加更多。據統計,《大公報》港版《文藝》副刊上共發表延安作品118篇,蕭乾主編一年發表44篇,剩下74篇為楊剛編輯發表。這其中有不少力作:如沙汀的報告文學《賀龍將軍》、丁玲的散文《我是怎樣來陝北的》、何其芳的詩歌《夜歌》等。

  正是由於這四大副刊,再加上為數不少的文藝期刊,香港文壇在抗戰後迅速變得姹紫嫣紅,成為了戰時中國文壇的中心之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