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六月一日是國際兒童節\資料圖片
一九四九年,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開會通過每年六月一日為國際兒童節。其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規定每年十一月二十日為世界兒童節。此外,各國還有各種的兒童節日。這麼多的兒童日,可見孩子們受到了非凡的關心。可是,眼下的孩子幸福嗎?
前些年,一位美國女士被評為「世界上最糟媽媽」,原因是她讓自己九歲的兒子獨自在紐約乘坐地鐵。她為此承受了嚴厲的譴責,甚至面臨因危害兒童罪而被逮捕的威脅。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筆者童年那一代的母親都有可能榮獲「糟媽媽」稱號。
這位紐約母親不服氣,她跟輿論較上了勁,出了本《放養孩子》的書;還拍了十三集電視片在探索生活頻道播出,名字就叫《世界上最糟媽媽》,引發了軒然大波。
其實,這是個世界性的話題。很多學者專家都加入了討論,共同結論認為:美國現行教育政策有很多不妥之處。上一代孩子童年時獨自或結夥逛逛街、去公園或郊遊的自由被粗暴取消了。「我們剝奪了他們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生活的機會」,波士頓學院教授彼得.格雷寫道。他提出,這加大了今天孩子們「感到焦慮、抑鬱,及其他各種精神障礙的可能性」,而這些導致年輕人精神障礙的發病率近幾十年急劇提高。在專家們看來,孩子們在沒有成年人監督的情況下在外玩耍,儘管有風險,但卻是學習控制憤怒和恐懼等強烈情緒的方法。
基於此,有人提出要挽救童年。統計學數字顯示,孩子們百分之九十時間都在家中和學校度過。這導致了政府、法律、學校、家長都成了超級保姆,把孩子控制得死死的。保護得這樣充分,可今天的孩子比他們上一代更優秀了嗎!──問得好。
其實,眼下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應付生活的智商和情商能力日趨低幼化。美國大學求助處午夜接到報告常常有同學間起諢名、發現老鼠受到驚嚇之類糾紛。因之,有教育者慨嘆:現在的學生除了讀書,啥也不會。
這些年,美國有教育家和有識之士提出了「當個野孩子」的口號。他們認為孩子要會玩才會學。美國統計數字顯示,六十年來,現在孩子童年戶外玩耍時間遠不及父輩的一半。今天兒童抑鬱症和焦慮症飆升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五到八倍,這與兒童自由玩耍時間的減少有關。格雷博士說:「童年本就應該自由玩耍,這段時光不是用來打造漂亮的大學入學簡歷的。」其實,現在的孩子不夠優秀,不是學得少而是玩得少。
玩,活動,當然包括勞動、包括受苦,這些能夠培養孩子互動、合作協調和領導力。也給孩子創造獨自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的古人最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提倡童年時要經風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毛澤東也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今天重溫這句話,老一代家長是會感到溫馨有體會的。
上世紀末,美國人創造了「直升機家長」這個詞來諷刺對孩子的過分保護。這樣的家長力圖在孩子頭上逡巡用自己意見代辦一切、而避免其子女童年經歷任何風雨;可這樣過度干預的結果是在孩子成年後卻必須獨自遭受人生的腥風苦雨。家長們以自己的心態去「保護」孩子;把孩子童年加工成了人造溫室、讓孩子把父母刻意營造的一切當成了自然,當成了必須。結果到了走向社會,到了工作單位,同事和領導卻不像父母這樣伺候你。這樣的孩子會變得沒有任何免疫力,是最容易得「病」的。有的甚至會反社會或退回家中龜縮半生。
美國如此,對我們,這現象有沒有警示和借鑒呢?
今年內地慶祝七七級入學四十周年。我是七七級,作為過來人,我不認為七七級一定優秀。當年上山下鄉我在鄉下考試,六十幾取一的錄取率。回顧那時的試卷,應該比今天的容易多了。我不認為七七級贏在學問和智力;他們其後能相對成功些,應該說是贏在人生閱歷、贏在吃苦和放養的童年。
人是應該吃點苦的,特別是在小時候。因為小,還能輸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