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人們在藝術館裏注目在每一件作品的時間平均為二十七點二秒,走馬看花固然有其原因,然而,當人有了對藝術的興趣,認識的作品多了,聽到作品的故事也多了,自自然然,便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博物館之中,因為我們再不只是看一件作品的美感,也是要體驗藝術品的故事。
所謂藝術品的故事,至少分兩個層次,一是作品呈現一個故事,例如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宗教性繪畫描寫的聖經故事;二是作品本身的創作、遭遇、歷史,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有些作品具備這兩個層次的故事,如著名雕塑《拉奧孔與兒子們》。
《拉奧孔與兒子們》的來歷眾說紛紜,有說是由三位來自羅德島的雕刻家在公元前二十至四十年間創造的。這大理石雕塑,現藏於梵蒂岡博物館,但刻畫的故事是古希臘特洛伊戰爭神話的一幕,傳說特洛伊的太陽神祭司拉奧孔,因為警告特洛伊人不要中木馬之計,而得罪了海神,要他連同兩個兒子同遭大蛇殺死。
當人們於一五○六年在尼祿的金宮遺址發現《拉奧孔與兒子們》時,雕像的美感驚為天人,但有一個缺陷,就是拉奧孔的右臂不見了!
當時,雕像缺失了拉奧孔的右臂、一個兒子的手,以及另一個兒子的右臂。這個「缺」,引來了不同藝術家想像力的填充,其中主要分成兩派,一派是如米高安哲羅所認為,拉奧孔的右臂是應向內折回,以表達他的痛苦,而另一派是認為右臂應該向上、向天伸展,以展示拉奧孔的反抗精神與英雄氣概。
兩個說法,各有原因,各有支持。最後,教皇組織了一個雕刻家會議,由拉斐爾主理,決定拉奧孔的右臂是向上、向天伸展的,並且據此方案進行復修,雕刻新臂,重裝於雕像之上。
當然,故事的起承轉合,還是重要。一九五七年,「拉奧孔的右臂」終於在一個在羅馬的建築工地意外出土,從而證實:米高安哲羅的想法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