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副主任、中國漢唐古典舞教研室主任鄭璐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報道:「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中國古典樂舞優雅瑰麗,詩意盎然,盡展華夏文明在禮樂、服飾、文學上經久不衰的魅力。繼二○一六年在港叫好叫座的首演之後,香港舞蹈團與北京舞蹈學院的中國古典樂舞盛宴《踏歌行》及《大美不言.踏歌行》將於下月上演,重現多部失傳樂舞經典,延續中華文化的永恆之美。
十一舞段詩意盎然
是次演出,於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的《踏歌行》和沙田大會堂上演的《踏歌行.大美不言》儘管都選取了十一個舞段,內容卻不盡相同。除共有的舞段《挽扇仕女》、《謝公屐》、《楚腰》、《踏歌》、《相和歌》之外,文化中心大劇院場側重漢唐宮廷舞,加入如《羽林郎》、《小破陣樂》等經典之作,沙田大會堂場節目單上,則有不少舞段出自敦煌壁畫,如《飛天》、《金剛》,呈現絢爛的西域色彩與佛教文化,亦有託物言志的《水墨孤鶴》、威武雄壯的《秦王點兵》等新面孔。
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副主任、中國漢唐古典舞教研室主任鄭璐表示:「沙田場的特色是,北京舞蹈學院師生與香港舞蹈團聯合演出,會有一些新加節目。二○一六年二月,《踏歌行》在港首演,當時票房、社會反饋都特別好,所以我們今年再度攜手,希望通過兩地合作和校團合作,使得中國古典樂舞的科研成果和經典作品得到推廣。」
二○一六年的舞台選用本地設計師作品,表達上適應香港觀眾,而今年則着重舞台及舞蹈質量的呈現。節目單中的舞段,均由北京舞蹈學院的學者們歷經幾十年研究所得,通過整理古代遺存的漢畫磚、陶俑等文物,重現失傳已久的古代樂舞形象,學術研究與觀賞價值兼具。鄭璐介紹道,重現不等於完全複製,需要在復原的基礎上,針對現代舞台及觀眾進行再創作。
《飛天》《金剛》一柔一剛
現已於漢族地區失傳的踏歌舞,自漢代就已興起,舞者拉手歌唱,兩腳踏地為節奏,演變出斂肩、含頦、掩臂、鬆膝、擰腰、傾胯等豐富形態。是次呈現的經典之作《踏歌》取自魏、晉及南朝的文化風韻和古江漢秦淮地域特色,融合漢代的「翹袖」、唐代的「拋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十二位女舞者舉袖搭肩,配合舞台構圖,詩意濃厚。
出自敦煌壁畫舞段《飛天》和《金剛》一柔一剛。女子獨舞《飛天》運用長達二十米的長綢,如彩虹般勾畫出斑斕夢境,配合古雅優美的舞姿,頗考驗舞蹈員技巧功力。《金剛》則是一段男子群舞,取材於敦煌壁畫彩塑中金剛力士的威武形象,通過誇張的造型,樸拙的律動,力圖展現「金剛力士」陽剛的舞風。
觀眾還可欣賞到大型舞劇中的選段,如女子群舞《相和歌》,就選自中國大型古典舞劇《銅雀伎》。該舞段別具風味,踏盤踏鼓邊歌邊舞,為中國漢代獨有的樂舞表現形式,呈現出漢代博大、宏放、古拙的審美韻味。
《大美不言.踏歌行》將於六月二日至三日在沙田大會堂演奏廳上演,隨後《踏歌行》將在六月八日至十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另有演前活動綵排預演場及導賞,於六月二日下午在沙田大會堂演奏廳舉行。
詳情見:http://www.hkdance.com/performances/beautybeyondwords及http://www.hkdance.com/performances/dreamofthepast2018。
圖片: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