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法蘭克福書展現場。下圖:讀者在現場閱讀中國小說。
【大公報訊】10月15日至19日舉辦的2025年法蘭克福書展,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圖書博覽會,它不僅是一場頂級的國際文化盛事,也是一個規模巨大的思想文化交流平台,每年都會吸引全球媒體和近30萬觀眾的關注。在今年法蘭福克書展的3.1號館F99號展位,德國的格蘭茨出版社推出四部德文版的中國長篇小說譯本,與全球讀者見面。
這四部中國小說分別是張宇的《呼吸》和清秋子的《北京地老鼠》《布穀鳥沉默了》《當我們被送往鄉下時》。
中國著名作家張宇的長篇小說《呼吸》,講述了中國佛教禪宗開山鼻祖達摩的傳奇人生,再現了一千五百多年前禪宗文化在中原傳播的過程。小說融合了歷史傳說與史書記載,以文學手法進行再次想像與虛構,「復活」了禪宗始祖達摩。同時,小說還對中國的傳統經典文化│從河圖洛書到《周易》《道德經》,從孔子、莊子到老子,進行了一種全新的梳理和闡釋。這部書的德譯本由格蘭茨出版社與河南文藝出版社合作完成,由格蘭茨出版社在歐洲出版。
《呼吸》全新闡釋傳統文化
作家張宇1952年生於河南洛寧,曾任河南省作家協會主席。他是改革開放以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作家,其作品以內容厚重、文化含量豐富著稱,在中國文學界內享有盛譽,著有長篇小說《疼痛與撫摸》《軟弱》,中篇小說《活鬼》《沒有孤獨》等。他的部分作品還曾被譯成英、法、日、俄、越等國文字,走向世界。
中國著名作家清秋子的長篇小說《北京地老鼠》再現了一群「北京地下室生存者」的奇異遭遇,通過這本書讀者可以了解中國現代化轉型時期底層小人物的奮鬥與心靈掙扎。《布穀鳥沉默了》以20世紀90年代中國南方農村生活為背景,表現了中國農民在現代化轉型中的艱難努力與他們所面臨的道德、文化困境。《當我們被送往鄉下時》寫的是1969年初,一群中學還沒念完的少年被送住鄉下勞動。他們以少年的眼光審視了那個時代的種種荒誕和奇異的生活環境。小說的思想意義堪稱是一部中國的《麥田捕手》。這三部德文版小說此前均由中國國內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次由格蘭茨出版社向國外讀者推出。
中國文學搭建溝通橋樑
作家清秋子與張宇是同齡人,1952年生於重慶,是新世紀以來成名的現實主義作家,近20年來勤奮創作,著作等身。在中國讀者和出版界中享有巨大聲望,其城市題材小說《北京地老鼠》曾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首屆「三個一百」原創作品榮譽。著有七卷本長篇歷史小說《漢風烈烈》、人物傳記《百年心事:盧作孚傳》等,並有部分作品被譯成德、法文版在歐洲出版。
張宇和清秋子經歷了中國現代化轉型的整個過程,其作品的視野涵蓋、思想厚重,都得益於他們的生活體驗與深度思考。這次在法蘭克福書展上同時亮相的四部長篇小說,是中國文學對中國歷史和現代化轉型的生動介紹和思想回應。各國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中國文化的豐富積澱和現代化轉型過程的複雜性。兩位作家以深厚的文學功力,擔負起了當代作家的使命。
德國格蘭茨出版社由旅德企業家吳偉栗創辦,集合了一群熱心於傳播中國文化的中外有志之士。該社的宗旨是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與中國各地出版社合作,向全球讀者介紹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設成就,努力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搭建起暢通的橋樑。
開展數天來,觀展讀者對格蘭茨出版社推出的中國文學書籍極感興趣,張宇和清秋子的作品呈現出喜人的「熱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