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協同共育影視人才 助力中華文化出海 林建岳:香港電影築牢「超級聯繫人」角色

時間:2025-10-21 05:02:09來源:大公报

  左上圖:全國政協常委、寰亞傳媒集團主席林建岳。\央視視頻截圖;左下圖:《九龍城寨之圍城》劇組亮相第77屆康城影展紅毯。右圖:今年3月舉行的第29屆香港國際影視展匯聚來自超過34個國家及地區逾760家展商。

  香港電影如何持續夯實「超級聯繫人」的核心價值?從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生效20多年以來促成約750部合拍電影,到《九龍城寨之圍城》等影視IP聯動大灣區文旅,再到破解人才斷層、助力中華文化出海─近日,全國政協常委、寰亞傳媒集團主席林建岳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電影應充分利用自身發展優勢,以「大灣區化」的發展理念,最終形成「香港、內地、國際三方共贏」的產業生態。

  【大公報訊】據央視新聞報道:香港電影「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並非空有概念──它的底氣到底來自哪裏?

  林建岳表示,首先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獨特優勢:穩定的法律環境、靈活的稅務政策,為電影產業發展築牢了基礎。而十分關鍵的「加分項」,是已實施20餘年的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這份2003年6月29日簽署的自由貿易協議,成為兩地電影產業協同的「橋樑」。截至目前,兩地合拍電影累計約750部,這一數據直觀印證了香港與內地電影產業的互補性,也讓「超級聯繫人」的價值從概念落地為成果。

  「CEPA遠不只是一份協議。」林建岳進一步解釋,它讓香港電影敲開了更廣闊的內地市場大門,也把香港的國際化製作經驗帶給了內地團隊,甚至還吸引了外國投資者加入華語電影創作,最終形成了「香港、內地、國際三方共贏」的產業生態。

  政策加碼:新規落地拓寬發展空間

  今年5月,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港澳服務提供者投資電影製作業務管理規定》(《規定》),為香港電影發展再添助力。這份新規明確鼓勵港澳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電影製作公司、開展製作業務,被林建岳視為「深化合作的重要一步」。

  林建岳表示,最新發布的《規定》推動着港澳與內地電影合作形成更開放的格局,同時落實了CEPA協議二(《關於修訂〈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二》)相關開放措施,為港澳電影人才提供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讓港澳創作者能更深入地參與內地電影製作,實現人才與市場的精準對接。林建岳指出,政策在CEPA基礎上更進一步,為中國電影深化開放、「走出去」對接國際市場夯實了基礎。

  協同大灣區:IP為橋激活文化價值

  談及多次提及的「香港電影大灣區化」思路,林建岳將其核心指向「地域文化的共鳴性與產業生態的完整性」。

  「全球很多地區,比如美國的老一輩華僑、東南亞及馬來西亞的民眾,至今仍對粵語文化有深厚情感──他們大多是看着粵語電影長大的。」林建岳認為,這正是香港與大灣區協同的獨特優勢:香港以粵語為文化載體,而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與港澳(「9+2」)擁有豐富的地域文化、美食與旅遊資源,二者結合可讓電影成為「文化傳播的媒介」。

  從實踐來看,這一思路已落地生根。寰亞傳媒此前打造的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不僅憑優質內容和復古情懷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成為知名IP,更聯合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九龍城寨光影之旅」──將電影場景延伸至香港機場、九龍城寨公園等公共空間,成為一次成功的「電影IP+文旅」融合嘗試。「這印證了香港電影IP的國際價值,也為大灣區協同提供了方向。」林建岳透露,《九龍城寨》第二部即將開拍,未來還計劃在影片中融入更多大灣區旅遊景點與地域文化,讓電影既能講好香港故事,也能傳遞大灣區的多元魅力,進而帶動旅遊、創意、美食產業聯動發展。

  破局「走出去」:腳本為核 人才為鑰

  儘管優勢顯著,香港電影「走出去」仍面臨挑戰。對此,林建岳直言:「最大的瓶頸在於內容與人才,而突破口首先是『好腳本』。」

  他認為,沒有優質的故事內核,再精良的製作也難以打動國際觀眾。好腳本是電影「走出去」的前提,但當前香港電影行業面臨年輕導演、製作人才斷層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協同共育」。

  林建岳提出的方案清晰且具可操作性:一方面,推動香港與內地高校建立合作,整合兩地教育資源與產業經驗,定向培養導演、編劇、後期製作等全鏈條人才;另一方面,繼續依託CEPA優勢,鼓勵兩地人才跨區域交流──讓香港的國際化製作經驗與內地的市場洞察力、文化理解力結合,培育出既懂華語文化、又具國際視野的新一代電影人。

  「人才是塑造『超級聯繫人』角色的核心。」林建岳強調,他盼着更多新鮮血液湧入香港電影行業,讓香港電影不僅能實現產業自身的復興,更能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樑,讓更多藏着中國基因的好故事,被全世界看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