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小樓尋大報

時間:2025-09-26 05:02:06來源:大公报

  圖:天津市大公報舊址。/曾晉攝

  天津市和平路169號,是一棟淡黃色的磚混洋樓,共兩層,狀似城牆,敦實平整。樓房的上檐是曲形渦卷,在夕陽裏泛着赭色,高聳的大門默然立着,與車水馬龍的街角相對。

  我移步上前,驀然間發現門腰處的兩塊白玉牌匾,上面寫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大公報舊址簡介」。裏面,是曾經《大公報》熙攘的文字世界。/曾 晉

  《大公報》在天津有三處舊址。午後時分,我搜索地址,來到《大公報》最初辦公所在地——現在的哈爾濱道42號。它消失在41號和43號門牌之間,埋在居民樓之中。道路兩旁,綠蔭亭亭如蓋。

  小樓見證歷史 承載新聞記憶

  在幾次城市大規模改造中,《大公報》創刊地及印刷廠先後被拆除。1902年6月17日,就是在這裏,排字工房飄出新鮮油墨的氣味,排滿鉛字的紙張還燙手。英斂之這位深受維新思想影響的報人,以社論作為武器痛陳時弊,在清末暮氣中劈開一道思想的光隙。創刊號報眉「大公報」三字是嚴復用狼毫蘸着憂患寫就的,報頭之下「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的宗旨,穿越時空,透亮清晰。

  已故《大公報》老記者劉洪升曾回憶,《大公報》在天津辦報,首先要報道天津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甚至社會風俗,各種人文環境、地理環境都要報道。這對提高天津知名度,促進天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起了很大作用。

  我站在安靜的街道,想着那一盞盞星火都藏在這方寸建築之中,從海河到黃浦江,再到香江,至今依舊沒有熄滅。

  離開哈爾濱道,走了約半個小時,我來到曾經的日租界旭街,今天的和平路169號。據說,1906年初,《大公報》創始人英斂之接到「館房轉主」的通知之後,立即通過比利時教士雷鳴遠向望海樓教堂借款一萬元,租用東京建物株式會社的地皮,自建二層洋樓,同年9月5日遷到新址。這就是《大公報》的第二處家。

  如今,撫摸小樓外牆,能觸到不同時代的斷層,青磚接縫處遺留下歷史滄桑。這座磚木結構的小樓見證了中國現代新聞業最壯闊的浪潮,筆尖劃過稿紙的沙沙聲似乎依舊清晰。

  百年大公報舊址靜待新生

  在日本軍國主義逐漸擴大侵華勢力範圍的時期,《大公報》嚴厲譴責日寇的暴行,呼籲國內一致抗日,刊登社評《天津本報發行轉移之聲明》,表達「絕不接受非法統治」的不屈姿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大公報》天津版停刊。可是,小樓的身影從未消弭,在爛漫的霞光天色中,我彷彿看見它,輾轉於上海、武漢、重慶、桂林……無論如何顛沛奔波,《大公報》為抗戰的吶喊從未停止。直到1945年,《大公報》特大號鉛字印刷「日本投降矣!」五個大字、一個感嘆號,簡單有力的一句話瞬間傳遍中華大地。

  夕照之下,我看向陽光閃亮的一處窗口,好像看到了范長江在延安窰洞裏的那盞油燈。在那個民族危亡的關頭,范長江加入《大公報》。

  范長江意識到,抗戰的大後方在中國西部,應當有人去考察,讓人們看到那裏的風景、聽到那裏的聲音。西北之行的一次次徹夜長談,這位年輕記者篝火下的字跡,記下紅軍北上抗日的身影,照亮「千年未有之變」,展現中國前進的新方向。系列通訊《中國的西北角》,曾震撼全國,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的經典。

  離開小樓,我走上臨樓步行街。大理石路面上鑲着一塊暗黃色的銅板,銅質表面被無數人的腳步踩得光滑發亮,上面寫着「迄今中國發行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字樣。這處舊址在歷史的長河裏,幾經滄桑。許多人士都曾為保留它奔走,天津市政協委員及有識之士多次現場考察,以提案形式呼籲,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多次建議要保護好《大公報》的老報館。

  白日將盡,這個傍晚裏的小樓,工人們坐在雕花廊柱旁的門式腳手架上,用軟毛刷小心拂去灰塵,用鋼筋鐵骨重塑它的樓架,匡新它的軀殼。

  2025年8月,天津市文物局正式批覆同意《大公報舊址修繕工程現狀勘察與設計方案》,標誌着這一承載百年歷史的建築保護性修繕工作取得關鍵性進展,進入到實質性實施階段。

  (註:小題為編輯所加)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