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約1971年尖沙咀碼頭總站的巴士。書中插圖。
香港街頭的巴士來來往往,是無數人日常的一部分,也是一段被書寫了百年的交通歷史。香港歷史博物館專家顧問鄭寶鴻近日發表新作《香港巴士百年光影——從公眾電機車、街坊汽車到巴士》,整理大量珍貴照片與舊報資料,重構巴士在港發展的來龍去脈。他提到,根據過往一些被忽略的史料,香港的公共汽車服務其實早於一般認知,甚至可追溯至20世紀初。/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
在整理香港早期交通史資料的過程中,鄭寶鴻於香港大學圖書館發現了一則《華字日報》1909年的新聞報道,記錄當時已有由紅磡開往尖沙咀、經黃埔船塢的收費交通工具,稱為「公眾電機車」,票價為「一毫紙」。「當時一毫紙對普羅大眾來說很重要,因為那時候一個月的工資可能只有兩元到五元左右,搭車都要仔細考慮。」
「巴士發展比1920年代更早」
1910年的資料又提供了另一幅畫面──愉園遊樂場曾經設有接駁巴士,專門載遊客前往鵝頸橋一帶。這些片段打破了「巴士始於1920年代」的普遍印象,把香港公共汽車服務的源頭,推前到20世紀初。
在這本新書裏,鄭寶鴻特別整理了近三百張歷史照片與舊車票,部分來自私人收藏。他笑稱:「有些車票上印着的地名,今天看可能一頭霧水,但我們慢慢查,對照報紙和地圖,竟能拼出當年的交通路線圖。」這些線索也勾勒出早期巴士公司的發展軌跡:1920年代,像「香港仔街坊汽車公司」、「香港大酒店汽車有限公司」這類街坊自發營運的小型巴士公司,已來往於香港仔與中環之間。「我們發現1921年5月,街坊汽車已經通車,甚至早於九巴幾個月,行經大口環、盲人院、華富村,路線很貼近社區需要。」
隨着時代發展,不少名字熟悉的企業也曾經營巴士服務。電車公司最盛時期不只經營電車,連港島與九龍的巴士也一手包辦。在此之中,鄭寶鴻特別留意各公司在車票與車身設計上的差異。他說:「電車公司的巴士是綠色,大酒店的是黑色,九龍有時是紅色,中巴曾用紅黃配色。看車身顏色就能分辨是哪家公司。」
巴士文化亦隨時代變遷
除了車身顏色外,鄭寶鴻亦談到巴士相關的文化細節──車廂廣告設計、還有文言文味十足的舊站牌等。「以前站牌會寫『如要停車,乃可在此』,報紙還會笑這句話太斯文。現在只剩三個大字:『巴士站』,(雖然)感覺乾脆直接,卻少了以前的味道。」
巴士的乘車方式與制度同樣經歷多番變遷。過去乘車要先在總站買票,中途上車的乘客甚至無法登車。售票員需熟記每一段票價與票種,一趟車程下來,得處理五六種不同顏色的票,還要分樓上樓下、頭等二等。此外,亦要兼守門員,幫乘客拉門下車。「壓力大到『癲』,售票員經常被乘客罵。」他笑說,有一次乘客與售票員因補票問題起爭執,最後竟鬧上法庭。最多人投訴的地點,是如今皇崗口岸所在的一個人流密集的站點,幾乎天天都有糾紛。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香港全面引入「一人控制」巴士制度,「上車入錢」變成標準程序,售票員也逐漸消失。從此,巴士標語換上了「此車由一人控制,乘客於上車時繳費」的新字樣。
鄭寶鴻感慨,書中很多史料都是首次公開,「這本書希望透過照片、車票和報紙文獻,還原一個更早期的交通歷史面貌。」書目編輯林雪伶則補充,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歷史的書,更是社會文化的記錄,讓人理解過去的日常與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