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龐均與其作品《古鎮的水道》(二○一○年)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六十年的約定——龐均油畫展」正在中環交易廣場中央大廳,以及置地歷山通往置地廣場中庭的行人天橋展出,展期至七月三十一日。
曾幾何時,「龐均」這個名字一度淡出人們的視線,相隔十載,龐均重回香港舉辦個展,回顧自己六十年來的油畫創作歷程。是次展出的逾三十幅油畫,內容關於香港、內地以及台灣。
展覽按時間順序展出龐均於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所創作的油畫。當中二十幅作品是首次公開展出。展覽於前日開幕,龐均由台灣抵港參加開幕式,並在展場接受傳媒訪問。雖然年逾八旬,他依然精神矍鑠。他說,這是在港舉辦的第四個展覽,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是他自六十年前開始的油畫鑽研之路的回溯。
龐均十八歲大學畢業時,在水彩上的造詣已獲藝界首肯,彼時他從報章上看到一段外國評論家的言論:「中國人不適合畫油畫,油畫不屬於中國人。」這激起他鑽研油畫的決心,一畫就是六十年。作品中的「灰調子」蘊含龐氏繪畫個人特色,他在油畫的創作過程中,從中國畫裏尋到了奧妙,以國畫的意境融入油畫創作,令其作品多了一份寫意。龐均續稱:「這種畫法源自於中國的水墨寫意概念,但油畫技法幾十年來我只專注一種繪畫元素,加強自我修養,尋求自我經驗,就是無窮無盡的色彩的最高境界,形成自我之法。」
在匆忙間感受藝術
在龐均看來,這次展覽的策展人別出心裁,場地選在大廈的中央大廳及過道,這很符合龐均心目中的香港——「繁忙」,在匆忙間感受藝術,大多人雖是匆匆一瞥,但依舊會在意藝術的存在。其次展場設計成一個中式庭院,迂迴錯落的雅致與作品的寫意相互昇華。龐均認為,一個好的展覽,作品很重要,策展一樣重要,而這個展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表示:「策展也是一件藝術作品。」
「這樣的作品主題是我唯一的一件。」龐均說的是一件長達十六米的作品——《君子自得遊於藝》(二○一二年),展區位於置地歷山通往置地廣場中庭的行人天橋。他通過作品說明了中文字與繪畫的密切聯繫。對於這個內容,他解釋,「中文字很美,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意思,現代的中文字由甲骨文演變而來,而甲骨文又從象形文字演變而來。象形文字源自於山洞的壁畫。」他的這件作品,從甲骨文以及碑拓中尋到了靈感,用白色顏料做了水墨畫的留白效果,讓一件油畫作品展現了水墨畫的意境,亦不會讓觀眾跳脫其油畫的欣賞角度。
特別創作《中環之林》
龐均對香港有深厚的感情,他為是次展覽專門創作了《中環之林》(二○一八年),作品置於交易廣場中央大廳入口,畫的是中環的景色。他重視寫生,「我不依賴客觀感覺而是以主觀的寫生經驗為記憶,以主觀形而上的感覺表達我的感覺、情緒、情感。」高樓之林在龐均看來是香港獨有的景色,幢幢高樓形成獨特的城市風景線,而且這些建築物有着極佳的設計感。然而畫高樓非易事,「太規整顯得死板,太隨意又不像,拿捏要非常準確才行。」
現場的作品還有表達水墨意象的《一江春水千帆過》(二○一八年),記錄自己過往受傷經歷的《藝術家的傷痛》(二○○六年),及早期作品《北京四季青鴨場》(一九五九年)等。置地公司行政總裁黃友忠表示:「今次很榮幸能和龐均先生共同攜手舉辦這個展覽。我們期望是次展覽為大家帶來無窮美感和滿載喜悅,一如龐氏的藝術在過去六十年般對大眾所引發的共鳴。」
圖: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