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美嫦(左起)、黃遠輝、馬玉萍、石培文、劉江華、何偉、林鄭月娥、楊健、周永健、羅華慶、李美賢及林國輝為展覽揭幕
【大公報訊】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從今日起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展出逾百件展品,包括首次在香港亮相的莫高窟建於西魏時期的第二八五窟,按一比一比例複製,重現洞內的壁畫和塑像,以及以數碼技術展現的第四十五窟、第二五四窟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中五代時期大型壁畫《五台山圖》,配以珍貴的文物文獻、多媒體互動裝置和影音節目等,全方位介紹敦煌的歷史和藝術內容。展期至十月二十二日。
《五台山圖》矚目
敦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早於一九九○年代,敦煌研究院已經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探索新科技在保護歷史文物的作用,近年向社會開放數碼化工程的成果,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參觀經驗。
今次展覽以數碼技術再現多個極具代表性的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最早有明確紀年的洞窟─第二八五窟,洞內壁畫反映中西文化交流;榆林窟第二十五窟中《彌勒下生經變》,這幅中唐時期的壁畫展現彌勒降生後在龍華樹下成道後的三會說法。最矚目要數第六十一窟內的壁畫《五台山圖》,呈現晚唐、五代時期的寺院特色。展覽還展出北涼石塔真品,是現存十四坐北涼石塔中最大一座窟,以及唐代的「李君莫高窟佛龕碑」,是敦煌現存最早的一塊石碑,清楚記載敦煌莫高窟的營建經過。
微觀敦煌 互動性強
香港文化博物館署理總館長林國輝表示,是次展覽以高清拍攝手法重現高清畫像,觀眾微觀敦煌時猶如置身洞窟內,更仔細地欣賞敦煌的洞窟、藻井、壁畫等藝術品的每個細節。今次還設多達二十五個包括VR、AR技術和電玩遊戲等多媒體項目,利用敦煌研究院提供的高傳真度圖像和洞窟測繪結果,製成多個影音節目和互動裝置,讓觀眾深入認識壁畫內的佛國世界和民間生活情態,細味當中描畫的天上人間故事,增加參觀者的互動性。
另外,博物館將推出多項教育配套活動,包括敦煌音樂會和教育專場、講座、導賞和外展話劇演出等。展覽期間將放映「千年莫高」錄像節目,並於一樓聚賢廳展出敦煌音樂文化相關的展品。
該展覽開幕禮昨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聯辦副主任楊健、甘肅省副省長何偉、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周永健、甘肅省政府副秘書長石培文、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黃遠輝、香港敦煌之友副主席李美賢、康文署署長李美嫦和香港文化博物館署理總館長林國輝。
林鄭月娥致辭時表示,敦煌,始終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永遠是猜不完的謎。為了讓香港觀眾有更多機會接觸敦煌文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二○一五年與敦煌研究院簽訂合作意向書,除合辦展覽外,雙方同意加強兩地專業人員的合作和培訓。這次展覽正是雙方合作的共同成果。
是次展覽由香港文化博物館與敦煌研究院聯合籌劃,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是「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展覽之一,並獲香港敦煌之友支持。香港文化博物館位於沙田文林路一號。更多展覽詳情可電二一八○八一八八,或瀏覽網頁:www.heritagemuseum.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