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過AI就會發現,下指令是個技術活。AI很聰明,但它聰明才智的展現,需要更聰明的提示詞。好比製作精美的木偶,能否演出一場精彩的大戲,取決於操縱木偶的手是否足夠靈巧。於是,提示詞成為這個時代創造力表達的最新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提示詞本身算作品嗎?
最近,上海的法院審理了一起案件。一家美術創作公司撰寫的AI提示詞被人用於生成近似作品並在網絡發表,該公司認為使用者侵犯其著作權,但法院認為,原告對提示詞不享有著作權。因為這些提示詞多為抽象的創作構思,屬於思想範疇,且缺乏個性化特徵,沒有體現作者獨特的審美視角或藝術判斷。
據報道,這是上海首例涉AI提示詞著作權侵權案。AI的出現改變了詩歌、散文、小說、圖像、視頻、音樂等文化產品的創造模式,隨着AI工具的進化和普及,帶有AI成分的文化產品越來越多,文化創造的倫理、法律等規則遭遇的挑戰更多更複雜,應對挑戰而作出的倫理、法律等規則的調整,反過來又推進我們對於AI的認識。二○二三年的全國首例「AI文生圖」著作權案中,李某通過AI軟件生成的人物圖像,在未經授權情況下,被劉某擅自使用,北京互聯網法院判劉某侵權。因為李某的圖像雖用了AI,但具有獨創性。時隔兩年,決定兩起涉及AI的「首例」案件結果的都是獨創性表達。
由此,「AI時代什麼最寶貴」的答案就是「獨創性」。縱覽文化發展的歷史,原創力決定着個體或群體文化創造質量和水平。而原創力的本質在於獨特性。人類生存在同一個世界,每個人經歷的世界卻各不相同,用屬於自己的獨特性發現並表達自己的獨特世界,便是一次文化創造的完成。AI的加入沒有改變這一邏輯,反在凸顯獨特性之重要的同時使更多個體獨特性得到表達,而這也是AI促進文化創造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