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倫敦高夫廣場的霍奇貓雕塑。
如果說建築是城市的骨架,雕塑便是城市的靈魂。在英國,有幾組貓和老鼠的雕塑,背後的人文故事耐人尋味。
貓向來是雕塑家喜愛的主題,倫敦高夫廣場的霍奇貓(Hodge)雕塑無疑是其中的傑作。只見牠端坐在一本翻開的書上,旁邊是一個打開了殼的牡蠣,書上有一行文字:「確實是一隻非常好的貓」,署名塞繆爾,他正是以「如果厭倦了倫敦,就厭倦了生活」而聞名的十八世紀英國著名詩人。現實中,霍奇貓是塞繆爾的寵物,《塞繆爾傳》中描述了他如何寵溺霍奇:「他,以免和牠相處不悅。」也就是說,塞繆爾為了避免貓被僕人欺負,經常帶牠一起出門並親自照顧,包括為牠買新鮮的牡蠣。當時英格蘭沿海地區盛產牡蠣,因此價格並不昂貴。但時間一長,吃牡蠣的霍奇還是出了名。一九九七年時任倫敦市長羅傑.庫克爵士為紀念塞繆爾,在他的舊居前面的高夫廣場建成該雕塑。如今其已成一個旅遊景觀,很多遊客走過雕塑時,都習慣性地將硬幣放入牡蠣殼中,作為好運的象徵,而每逢特殊場合和紀念日,還可以看到一條粉紅色的絲帶繫在霍奇的脖子或牡蠣殼上。
與霍奇貓充滿文學色彩不同,位於蘇格蘭克里夫的陶瑟貓(Towser)雕塑與釀酒密切相關,其設立在當地歷史最悠久的格蘭特雷威士忌酒廠門口,以紀念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捕鼠手」。由於酒廠儲存大量用於威士忌生產的大麥,往往成了老鼠的天堂。因此從一九六三年開始,該酒廠入駐一隻名叫陶瑟的長毛玳瑁貓,牠不負眾望,在二十四年時間裏,總共捕殺了二萬八千八百九十九隻老鼠,該數字是根據牠每天的平均捕殺量估算出來的。等到一九八七年陶瑟去世,健力士世界紀錄將其列為世界捕鼠冠軍,牠至今仍保留着這個頭銜。
位於約克郡約瑟夫朗特里劇院外牆上的貓雕塑也極具特色,其受到英國詩人T.S.艾略特的詩歌和歌劇《格斯─劇院貓》的啟發,由雕塑家喬納森設計,選用銀鎳材料,貓身上皮毛的紋理清晰,遠遠望去彷彿趴着一隻真貓。據喬納森表示,之所以把貓雕塑放到劇院外牆上而不是門口,一來劇院屬二級藝術保護建築,能增添藝術性;二來可使貓的目光適當地集中在劇院的招牌上,可謂相映成趣;三來當遊客走近劇院時,恰好將貓和招牌兩者盡收眼底。
作為貓的死對頭,英國也有不少有趣的老鼠雕塑,在眾多的作品中,最有知名度的應是倫敦菲爾波特巷的「兩隻吃乳酪的老鼠」。其同樣位於建築物的外牆上,人們要抬頭仰望才看得見,牠們一隻在上,一隻在下,嘴裏咬着同一塊乳酪。由於老鼠尺寸非常迷你,如果不專門去尋找,很容易錯過,因此也被稱為「倫敦最小的公共雕塑」。據說該雕塑是為了紀念十九世紀兩名建築工人之死,當時他們因午餐三文治不見了而發生爭吵,進而大打出手,結果雙雙從樓上摔下一命嗚呼,最終調查發現三文治是被老鼠偷走的。儘管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存疑,但人們仍津津樂道,認為該老鼠雕塑能夠提醒大家「衝動是魔鬼」。
在蘇格蘭艾爾郡,則矗立着一座巨大的老鼠雕塑,和霍奇貓一樣有着文學淵源。該雕塑位於著名詩人羅伯特.伯恩斯出生地博物館附近,是向他的詩歌《致老鼠》致敬。此詩創作於一七八五年,描述了沒有農場之前,人和鼠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可是農場一旦建立,平衡就被打破,老鼠勢必會被追殺。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首詩歌問世一個半世紀後,感動了一位美國的工人作家,他就是小說《憤怒的葡萄》的作者約翰.斯坦貝克,他受詩中的一句「最好的計劃,不管人和鼠,往往都會落空」所啟發,寫出了經典之作《人鼠之間》,並藉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斯坦貝克希望通過此書來回應伯恩斯的這首詩。在他看來,大蕭條時代的工人,生活在鼠與人之間,他們的生活也受着命運無常的捉弄。
另外,在英國劍橋市政廳外,有一座紀念慈善藝術家法爾的雕塑,上面有隻可愛的老鼠同樣遠近聞名。據說法爾生前常在此地擺攤賣藝募捐,表演時會有一隻小老鼠沿着他的帽檐跑來跑去,而鴿子則在雨傘末端保持平衡,其他動物繞着自行車的籃子打轉轉,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
據統計,英國僅在倫敦的近一千五百座紀念雕像中,就有約百分之八的公共雕塑描繪了動物。這些雕塑既是街頭景觀,也是城市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積澱。正如雕塑大師羅丹所說,雕刻不需要獨創,但一定要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