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瓜園/吃飽飯,不想家\蓬山

時間:2025-11-28 05:02:45來源:大公报

  「吃飽飯,不想家。」前幾天重溫內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經典電影《牧馬人》,忽然被這句台詞所觸動。影片中,主人公許靈均被下放到大西北祁連山牧馬,熱心的鄰居董大娘給他端來兩碗麵條,並留下了這句話。

  人在餓的時候,心是最軟的,而往往會想起很多美食,烤鴨啦,薺菜水餃啦,炸醬麵啦,清燉羊肉啦,乾炒牛河啦,宮保雞丁啦……彷彿胃連着心。雖然現在科技發達,通訊便捷,隨時隨地可以萬里通話,但味道卻不能做到瞬時飄移。

  而特別容易想起的,是家裏和家鄉的味道。晉代張翰「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想來也是肚餓的時候。其實張翰是在京城為官,並不憂衣食,無非是異鄉的食物不太符合口味罷了。

  離家久了,心裏總會繃着一根線。而若再遇到生活不順、工作遇挫、手頭拮据之類的逆境,肚餓就會讓這根線更加緊繃。這時,一碗熱騰騰的飯或者湯,會把這根線軟化、鬆開。肚子一旦飽了,心便像一塊剛從籠屜裏取出的饅頭,軟下去,不再硬邦邦地戳着鄉愁,人也變得鬆弛。

  其實,這也不僅僅是一種心理感受。曾有一陣,孤身一人到了陌生的異國他鄉,常常為食物發愁,漢堡、沙拉、三文治吃到麻木,又沒有國內那快捷的外賣。某次偶然看到超市貨架上有白豆角,於是興沖沖買回家做了一鍋肉丁豆角打滷麵。

  肚子被妥帖地填滿後,很多胡思亂想頓時就被擠跑了。身上也有了力氣,癱在沙發上,渾身通泰,頓時覺得窗外的一切,陽光、房頂、電線杆、烏鴉,都有種小確幸的愜意,什麼都願意多想。創業的苦惱、社恐的焦慮,都不再那麼可怕了。單純從生理上,都很治癒。這也算是「食療」吧。「吃飽飯,不想家」,就是這樣一種樸素而可靠的生活哲學。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