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末,日本戰國時代的終結者豐臣秀吉拋出一份令世界震驚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吞併朝鮮,第二步征服大明,第三步稱霸印度,最終建立一個以北京為首都的亞洲大帝國。很多人把這看作是豐臣秀吉晚年發瘋的囈語,但這其實是日本大陸政策的第一次完整雛形。雖然這場戰爭最終被大明輕鬆粉碎,豐臣秀吉也在絕望中病死,但這顆毒瘤已經深深埋在日本基因裏:他們永遠在等待下一個周期和時機。
最終,甲午戰爭爆發,隨着《馬關條約》簽訂,日本掠奪遼東半島和台灣,還有2.3億両白銀戰爭賠款。這筆巨款相當於當時日本政府4年的財政總收入,或者日本皇室640年經費總和。日本正是靠着這筆從中國身上吸走的救命血,建立「八幡製鐵所」(二戰前日本最大官營鋼鐵廠),完成近代教育普及,並將金本位制確立下來,徹底完成工業化原始積累。從那一刻起日本踩着老師的屍體,成功躋身「列強俱樂部」。
歷史用半個世紀的血淚,證明一個冷酷地緣政治鐵律:在這個鄰居的邏輯閉環裏,感化是無效的,實力是唯一的通用語言。當他仰視你時,他是最謙卑的學生,連京都的瓦片都照搬你的設計,而當他俯視你的時候,他是最兇殘的惡狼,會毫不猶豫地撕咬昔日的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