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上月波蘭音符也奏響香江,與本地中樂絲弦合奏新編章。
正在華沙進行得如火如荼的第十九屆國際蕭邦鋼琴大賽,一直公認為波蘭的音樂盛事。上月波蘭音符也奏響香江,與本地中樂絲弦合奏新編章(附圖)。
九月六日香港大會堂劇院舉行一場名為《偶遇》的室內樂演奏,其源起正是不折不扣的偶遇。據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在節目單撰文,去年首屆香港演藝博覽會,其間一位波蘭代表遇上售罄的香港中樂團音樂會,準備離場之際,巧遇樂團行政總監,促成一年後的演出。
音樂會首先由香港中樂團「絲弦五重奏」選演陸尉俊創作《寧胡閼氏王昭君》的首、次樂章,其中根據古曲《昭君怨》、《塞上曲》而編寫的高胡獨奏,由黃心浩奏出離鄉愁思,哀怨動人。
接着波蘭大提琴四重奏選奏本國作曲家的五首作品,包括Kazimierz Wiłkomirski的《狂想曲》,以及三首改編自蕭邦的鋼琴曲,包括第四前奏曲和降D大調圓舞曲。該四重奏二○一一年成立,各人輪流主奏、和奏,渾然成為一體。大提琴低沉的音色,表達悲慟情緒尤其奏效,四把合奏用在蕭邦葬禮的E小調前奏曲效果彰顯。
接着兩首世界首演,俱為四把大提琴和中樂五重奏組成的九重奏創作。首先是波蘭作曲家Tomasz Skweres的《倉頡》,巧妙以大提琴奏出倉頡造字的氛圍,張瑩獨奏調低四分一音的琵琶幾乎遊走全曲,配以高胡滑音、大提琴長音等音效,描繪傳說中的過程。
伍卓賢的《遠山》以二胡代替高胡,其餘配器不變,樂曲由大提琴四重奏開始,然後中阮輕輕彈撥,接着箏、揚琴、琵琶一一加入,最後二胡拉奏悅耳的旋律,第一大提琴和應,標誌中西和諧對話。
據聞音樂會明年將在華沙重演,期待波蘭聽眾的反應是否與香港一樣亢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