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學時是否曾因課程無聊打瞌睡?為什麼有的老師能吸引學生,讓他們上課專心致志、興趣盎然?美國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家Mary-Helen Immordino-Yang在研究中發現,學習效果不但取決於認知能力,而且和情感、態度有關。當學生覺得好奇、興奮時,他們會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搜尋、汲取知識。反之,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往往事倍功半。
從教二十多年,以上發現對我是老生常談。但有意思的是,Immordino-Yang指出促進學習效果的秘訣在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她認為學生不該僅滿足於完成課程要求的具體任務和功課、考試,還要培養「超越性思考」,跳出課程內容思考抽象層面的倫理和意義,在「知其然」後探索「所以然」,還要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如,目睹犯罪行為後分析什麼原因造成了社區的衰落,運用代數知識幫助貧困社區居民制訂財務計劃等。科學檢測發現,當學生從事此類超越性思考時,大腦皮層因創傷遭到磨損的部分會修復、增厚,可見將實體性和精神性思維結合的超越性思考能增強心理、腦力的韌性,促進人的成長。
她認為當前美國教育系統本末倒置,往學生腦子裏填充乾巴巴的知識點,卻不解釋為何學習、知識對學生和社會有什麼用。學生學習像松鼠往土裏埋堅果,過後即忘。而且,傳統教學大綱列舉的「學習目標」大多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把學習作為最終目的而不是促進成長的手段。她的批評當然蘊含真知灼見,並非空穴來風。但在「數據王道」,強調標準化考試、量化考核標準的當前大氛圍下,恐怕會曲高和寡,不受家長、社會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