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亞歷山大.考爾德的「動態雕塑」讓我們意識到,運動(mobility)是宇宙的本質:地球在自轉,分子在震動,呼吸在流動,連我們的情緒都像風一樣,不停擺盪。考爾德將這種哲學化為一個具體的形象,讓觀者不需思考太多,只需靜靜觀看,就能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律動。
在《花瓣弧》這作品裏,有一片鋁片沒有上色。它保持了原本的粗糙金屬質感,彷彿提醒觀者,這不是一種徹底的幻象,而是帶着重量的物質世界。正因如此,當作品在風裏搖曳,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單純的裝飾,而是一種介乎真實與抽象之間的力量。
回想起來,考爾德對「運動」的探索,或許早已在他童年時代萌芽。他出身於一個藝術世家,父母皆是雕塑家與畫家,而他自己先接受的訓練,卻是機械工程。考爾德懂得如何讓物質與自然力量相互作用,更讓風來決定作品的姿態,就如同我們看着鯉魚旗、公雞風向牌或風鈴一樣,那是一種開放的、偶然的、充滿詩意的過程。
看着《花瓣弧》,我常想到人類在自然面前的謙卑。我們建造城市,製造機械,創造秩序,而微風一陣,就能讓我們回到最原始的感官愉悅。這種愉悅,不是因為風能改變什麼,而是它提醒了我:世界,在流動。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看着曬衣架上的襪子飄動時而感到快樂。因為,那是一個在呼吸的世界。考爾德透過《花瓣弧》告訴我們,藝術的下一步不是靜態的再現,而是讓藝術也能呼吸、也能隨風而動,它沒有功用,沒有指涉,卻能讓我們感受到某種深刻的情感。
考爾德曾說:「這(作品)沒有任何用途,也沒有任何意義。它只是美麗的。如果你懂,它會帶來巨大的情感力量。」而我想說的是,當下一次風吹過,你看見窗外的風鈴,或屋簷的掛飾,又或者在美術館裏遇見一個正在輕輕晃動的雕塑,請靜靜停下來,感受、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