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館藏擷英/徐悲鴻《琵琶行》\閒 雅

時間:2025-09-19 05:02:27來源:大公报

  上期本欄介紹了由香港康文署與國家博物館聯合主辦、正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萬眾一心 維護和平」紀念展覽,並特別提及美國黑人歌手保羅.羅伯遜以中文演唱《義勇軍進行曲》及其背後動人的故事。本期將聚焦展覽中的另一亮點——藝術大師徐悲鴻的水彩畫作《琵琶行》(附圖),並探討其與香港、國家命運及抗戰歷史的深刻連結。

  理解《琵琶行》的價值,須從其創作背景說起。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華北大片國土淪陷。香港因地理和政治的特殊性,成為內地文化藝術界人士暫時的避風港及抗日宣傳的重要後方。徐悲鴻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時刻,成為香港抗戰文化力量的一員。

  徐悲鴻與香港淵源深厚。上世紀三十年代,三度來港舉辦畫展,並與香港大學中文系的陳君葆、許地山結下深厚友誼。一九三八年,徐悲鴻於港大馮平山圖書館舉辦畫展,由中文學會主辦。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二年間,他多次舉辦籌賑畫展,義賣數百件作品,並將所得全數捐助祖國抗戰,體現「藝術為國」的崇高情操。

  《琵琶行》創作於一九三八年,贈予港大中文學會,現藏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畫作題材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同名長詩。徐悲鴻以西方水彩技法融合東方詩意,細膩刻畫琵琶女彈奏時的愁苦神態。

  在抗戰背景下,這一題材蘊含深意——畫中琵琶女的流離失所,正是當時千萬中國民眾的縮影;哀婉樂音彷彿寄託着民族的悲憤與堅韌。徐悲鴻以畫筆表達抗爭之聲,使《琵琶行》超越單純的藝術審美,成為承載民族情感的珍貴文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