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完畢,簽書活動告一段落,與學生一同慶祝,同樣選擇吃點心。到酒店中餐廳,吃任吃點心,叉燒包、牛肉球,傳統的先試一輪。再試葡汁雞粒芋角、京葱和牛千層酥,都是添加創意的做法,吃出新的滋味。
葱與肉的配搭常見,現代有葱爆牛肉、葱油雞,椒鹽豬扒有時也添青葱、辣椒。清代《清稗類鈔》談慈禧太后的飲食,就有提到「葱燴肉片、竹筍炒肉絲」,不過書中未談煮法,葱燴肉片現代要煮不難,各有採用的材料和做法。
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的「炒肉羹」,用葱加肉煮湯,做法如下:「羊精肉切為縷,腎胠脂骰塊切,二兩。葱二握,水四碗。先燒熱下肉葱,入酒、醋調和,肉軟下脂、薑末少許。」羊肉切絲,羊腎相連的脂肪切成骰塊。羊肉與葱先煮,再用酒和醋調味,肉烹軟,再下脂肪和薑末。現代的羊肉湯,也會用上葱、薑、酒、醋,只是羊脂較少另外加添,更少指定為羊腎的脂肪。
肉與葱的運用,早於北魏《齊民要術》可見,書中有「蒸雞法」一條,言:「肥雞一頭,淨治。豬肉一斤,香豉一升,鹽五合,葱白半虎口,蘇葉一寸圍,豉汁三升。着鹽,安甑中,蒸令極熟。」雖說為「蒸雞法」,實為雞、豬同蒸,肥雞清理乾淨,連同豬肉,以豆豉、鹽、葱白、紫蘇葉、豉汁拌勻調味。「甑」類近現代的蒸籠,下煮水,蒸汽上升蒸熟食物,雞肉、豬肉需蒸熟。現代蒸煮,可先切件,肉更易熟,單看做法,令人想起「豉汁蒸排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