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北京後,發現小區裏,安裝了幾部自助回收機。手機掃碼,機器便如同ATM存款一樣打開入口,將廢舊紙張、塑膠飲料瓶、金屬投入,機器自動稱重計價,手機瞬間顯示到賬。除了廢品回收所得,還有額外的低碳獎勵金,鼓勵通過資源回收利用來助益綠色環保。錢雖不多,但也算得上一種「碳交易」了。
我並非環保達人,揸車技術太菜,騎單車是最喜歡的運動之一,能騎車便不坐車;作為山東人,自幼尊奉「敬惜字紙」的庭訓已成習慣,譬如列印時盡量雙面列印,單面列印的則拿空白的一面作草稿紙;加上夏天吹冷氣極易受涼感冒,電燈光線太亮就睡不着覺,無需刻意便能節約用電。無形之中,都算為減碳作出小小貢獻。
武漢近期的一項舉措引發關注。減碳竟可抵扣房貸,是實打實的金額,不必筆者這種賣廢品、踩單車零敲碎打。有市民用累計的減碳排量,單次抵扣了九十元房貸利息。原來武漢率先開發了一款碳普惠綜合服務平台,如同為每位市民開通了一個「碳賬戶」,能夠將乘坐公共交通、共享單車、節約用電、再生資源回收等各種低碳行為所形成的減碳排量,集中匯總在一起,用來兌換生活用品、抵扣繳費等,這就更有「獲得感」了。低碳、減碳,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空洞概念、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
輕盈的低碳選擇,有一種反璞歸真的簡潔,幫助自己也幫助城市,去除掉許多「油膩感」——那種由過多的燃油、煙塵、垃圾、耗能混合形成的沉重負擔。文明是無價的,但這不妨礙通過適當的「有價」進行正向激勵。
借助技術手段,將減碳貢獻「變現」,與個人精準對接,讓低碳生活成為觸手可及的溫柔,正是治理智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