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和理论,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两个不同的行进方向:诗性重在感悟,而理论讲究思辨。然而就是这样两个不同的精神侧重,在饶芃子老师那里却得到了有机的统一。身为跨越文艺学、比较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不同“学门”的学者,饶芃子将诗性和理论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她独特的诗性理论:以感悟为理解文学的基础,以思辨为提升文学认知的最终目的。这样的学术追求践行于饶芃子的跨界研究并贯穿了她的整个学术人生─也因此,她有了“诗性理论家”的美誉。
饶芃子于一九三五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出生在广东潮州,饶家在当地是望族,出了不少名人,文史界都熟悉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就是她的族叔。饶芃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山大学毕业后留校,后调至暨南大学任教,八十至九十年代,她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校长、校学位委员会主席等职。二○○二年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饶芃子是首任会长。由她创立的“比较文艺学”研究方向已成为暨南大学的学科品牌,她倡言的“诗性理论”、提出的“作为语种的世界华文文学”概念,已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除了在学术上多有建树,饶芃子培养学生也硕果纍纍。她的高足王列耀、蒲若茜、李亚萍等现在都已是学术中坚。我虽然不是她的入门弟子,但她对我也关爱有加,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编教材都喜欢“带”上我。有一年我因为升教授受挫,她利用到徐州开会的机会专门找我谈话,帮我分析背后的原因并勉励我“人遭遇挫折难免,不要被困难打倒”─那次谈话既有诗性的温暖又有理论的严密,使我在感动中增添了奋发的力量。在我的心目中,感觉饶老师就像一位“学术慈母”:培植学术,培育学科,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诗性滋润和理论浇铸,构筑起了一座带有母性光辉的学术殿堂。
如今饶芃子老师已离我们远行,但她留下的“足迹”不灭!我们许多人都会想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