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之前的那天,下班時,我和辦公室同仁告別,千言萬語地叮囑他們,萬一自己明天打了疫苗,發生了什麼意外,請一定記住我今天這帥氣的容顏。辦公室的九○後們哈哈大笑,都說整個公司上上下下,能用如此文藝又自戀的方式表達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人,也就隻有我了。
其實,我還是蠻緊張的,因為我除了兒時接種過那個年代流行的「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疫苗外,就再沒打過任何疫苗。我擔心自己的身體會無法承受排異反應,哪怕是非常小概率的排異反應。
我觀望了很久。身邊的朋友,有的打了科興,有的打了復必泰,除了個別人感覺身體乏力、偶有發燒兩日外,絕大多數人沒大問題。再加上公司第一時間響應政府倡議,為員工提供「疫苗假」,我於是決定:打。
為了緩解內心的不安和恐懼,我把地點選在了港怡醫院。上午十點,我提前半小時來到等候區,三十多張椅子幾乎滿座,有老有幼,大概有十多個中學生。醫院很負責,每一步都嚴格核對信息,並問我有沒有過敏史等情況。待我坐到打針的櫈子上,護士一再寬慰:「不痛的,一下就好了!」
其實,我需要克服的是恐懼心理,並不是疼痛。打完疫苗,我在外面的觀察區等候,開始懨懨欲睡。待我休息得差不多,觀察期滿,我便走人了。
對於人類來說,新冠病毒是新事物,疫苗同樣也是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總是需要一些時間。但是,當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嘗試,勇敢地走出第一步,那麼群體效應(特別是有利於抵抗疫情的保護效應)就會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