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音樂界「歲寒三友」?相信考起不少愛樂者。
作曲家林聲翕、黃友棣,以及作詞家韋瀚章半世紀前在香江偶遇,費明儀逐一邀請,為剛成立的明儀合唱團編曲寫詞。林聲翕親自指揮的同時,黃友棣根據費明儀提供的中國民歌素材進行創作,用費女士的原話:「黃老師把將近六十首中國的各地民歌,有系統地整理和加工,賦予它們新的藝術生命。這是創舉,更是一項寶貴的中國民間音樂創作的研究成果。」
那些合唱瑰寶六十至八十年代在香港面世,固然有其歷史背景。但重要的是,作品豐富了四部合唱的中文曲目。感謝三位極富藝術性格、造詣的大師,林聲翕、韋瀚章將三十年代國立上海音專的音樂傳統在香港延續,黃友棣亦根據在意大利深造所得,以香港為平台,進行大量創作。中國民歌以外,亦為《長恨歌》等唐宋詩詞譜曲,大部分由明儀合唱團首演。
三位大師先後辭世,四位之中年紀最小的費明儀四年前亦故去。「歲寒三友」的作品,正是本周日明儀合唱團周年音樂會的主題之一(附圖)。屆時林聲翕的《何年何日再相逢》、韋瀚章為黃自音樂譜詞的《思鄉》、黃友棣的《中國民歌組曲》等作品,由原唱的明儀合唱團權威演繹。
極為珍貴的,由費明儀生前親自撰寫對「歲寒三友」的深情回憶,在厚達六十八頁的場刊中選登,每篇附以寶貴照片。
音樂會亦秉承明儀五十七年傳統,每次演出一定委約新作品。這次請來香港作曲家聯會主席梅廣釗博士,親自指揮原創曲、詞《永恆的松柏──獻給費明儀老師》。
另一傳統是器樂演奏。除了由「香港鼓藝團」一眾活力十足的年輕成員演出經典《黃河船夫》以外,亦由擔任明儀鋼琴伴奏近三十載的梁珮珊獨奏《春江花月夜》,作為遠行前的天鵝之歌。
去年因疫情而取消的音樂會,今年以「樂以忘憂遍萬家」為題復辦,由客席指揮陳永華教授、駐團指揮楊朗廷,領導明儀合唱團與「同調合唱團」成員。七月四日香港文化中心,音樂芳華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