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娃」,是當下手機社交生活裏很重要的內容。翻翻我的朋友圈,各家萌娃的圖片幾乎佔了半壁江山。短視頻興起以來,曬娃越發從圖片發展到了視頻。有的抖音賬號專以拍攝萌娃生活為內容,吸引了許多粉絲。
這不由讓我想起一些其他的事情來。最近幾年,一到春節期間,常有人吐槽帶娃回老家過年時,親戚們把孩子當耍樂的對象。「來,給伯伯背首唐詩」,「跳個舞給阿姨看吧」,孩子的才藝成了過年串門的保留節目。而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反感這種行為,有人還在朋友圈裏發「安民告示」,請親戚朋友免開尊口。
朋友圈曬娃,和讓孩子當眾秀才藝,多少有類似之處。它們牽涉的都是育兒正義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領地,這是深藏於人的生物性之內的東西。在網絡社交的時代,這塊「個人領土」又從實體空間擴展到了虛擬空間。在網絡世界裏,我們也希望保留一份不被打擾的清靜和尊重。而人們對個體隱私的重視,反映出了社會文明進步的進程。
說到親子關系,必須提到魏晉時期的孔融,沒錯,就是讓梨那位,歷來以謙讓楷模的形象,被作為兒童道德教育的活教材。但這傢夥長大之後又說,父母對於孩子而言,不過是「缻器」,孩子「寄盛其中」,出生時只是倒將出來,哪有親情瓜葛可言。而這也正是孔融被殺的罪狀之一。
不過,如果我們把孔融這話反其道而使之,倒可能是對的。孩子成長,本就是一個與父母逐漸疏離的過程。逆其道而行之,強行把孩子拉入父母的空間的做法,不論這個空間是實體的,還是虛擬的,甚至哪怕只是心理的,都應打一個問號。
寫到這裏,我忽然想起,女兒幼時外出,說要給她拍張照她總是很配合。現在大了幾歲之後,常會提出抗議,有時候還當着外人面告誡我:你不許偷拍我。當時不免覺得有些尷尬,或有「父權」不保之嘆,仔細想來卻應感到欣慰:孩子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