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不舒服了怎麼辦?現代人有兩個必備技能:如是別人不舒服,囑咐他多喝熱水;如果是自己,上網搜索,找名醫聖手,甚至給自己開方抓藥。
我最近讀到一項基於全球十二個國家一萬二千多人的調查數據,中國的互聯網使用者中,有百分之六十的受訪者會利用網絡搜索健康、醫療、疾病相關的信息,百分之五十六的受訪者還會利用網上的信息進行自我診斷。以我的經驗而論,這個數字或許更大。
網上的醫療信息,有時確實能幫大忙。比如發現和自己類似症狀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不舒服只是因為熬了大夜,休息一下就可痊愈。病友之間互相安慰,也會起到紓緩心情的作用。有時則不然,分明只是小狀況,卻越搜越駭人,心驚肉跳之下,無常鬼拿人的鎖鏈彷彿已在耳邊叮噹作響。越急越搜,越搜越急,於是,沒病也急出三分病來。
這種因為過度搜索健康信息而導致的焦慮或恐懼,有個專門名詞,叫作「網絡疑病症」。據研究,那些罕見、嚴重的病症往往被瀏覽的更多,而一般網站又根據點擊率對健康信息進行排行,於是,「網絡疑病症」患者容易陷於「搜索─焦慮─搜索」的惡性循環之中。本來沒病的人,搜着搜着就病了。倡導健康飲食的人說,病是吃出來的。看來,病也可能是「搜」出來的。
除了自己「找病」,網上找醫生還有別的陷阱。給醫生點評、打分的,絕大部分是患者。雖然,療效是個硬道理。章太炎老先生不是說了嗎?以病者之身為師,以療者之口為據。但醫生的水平由患者來評判,終究不太牢靠。這不僅因為患者個體差異很大,而且許多患者的評語更看重醫生的接診「態度」。縱然,醫學有其局限性,所謂「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但作為病人,如果「態度」和「醫術」真的無法得兼,我想大部分人還是選擇高明的「醫術」,哪怕付出忍受「怒漢」的代價。因此,網絡尋醫,真要慎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