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載光陰似箭,但再翻讀《大公報》記者朱啟平先生的經典作品《落日》,時間線又彷彿驟然收縮,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的上午瞬間變得觸手可及,文字間躍動的情感依然鮮活。
作為在「密蘇里」號上見證日本投降儀式的三名中國記者之一,朱啟平懷着對歷史的敬畏與對正義的體悟,撰寫了這一傳世名篇。《落日》之動人,是細節裏隱含着的赤誠情感。特別是那個具有歷史反諷意味的「九點十八分」──「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侵華的序幕,而日本代表簽署投降書的時間,也恰好是九點十八分。朱啟平以新聞人的敏銳捕捉到了這一歷史巧合,讓東北淪陷的傷痛與受降的榮光在此刻交織。
《落日》打動人心之處,遠不止於技巧。字裏行間流淌的濃烈情感,是這篇文章歷經歲月磨礪依然熠熠生輝的根本原因。朱啟平晚年曾對老友陸鏗說道,「必須以一個中國人的立場、中國人的感情來寫好這篇報道。」這句話道出了文章的靈魂──它不是旁觀者置身事外的記錄,而是一個抗爭者在正義降臨時發出的民族心聲。文中有對侵略者的刻骨憎惡,有對同胞犧牲的深切緬懷,更有對國家終於掙脫枷鎖的無比自豪。正如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八十年後再讀這些文字,依然能被這份真摯的情懷擊中,因為它承載的是整個民族共同的記憶與信仰。
一支筆,一顆心,一肩家國。從燕京校園裏率眾遊行的熱血青年,到槍林彈雨中卧伏寫稿的戰地記者,朱啟平用一生詮釋了「個人志向與國家命運同頻」的價值追求。他的筆,記錄過苦難,也見證過榮光;他的文字,喚醒過國人,也激勵着後人。
「舊恥已湔雪,中國應新生」。八十年過去,「密蘇里」號上的海風早已散去,但《落日》中的赤子心永遠熾熱。重讀文章,能看見一支筆在烽火中如何比刀劍更有力量,也看見那份穿越時空依然滾燙的家國情懷,在當代人心中輕輕地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