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旗正飄飄──中國抗戰歌曲音樂會」演出多首抗戰時期創作的歌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香港電台第四台昨日於香港演藝學院賽馬會演藝劇院舉行「旗正飄飄─中國抗戰歌曲音樂會」。音樂會以抗戰時期的代表性歌曲串聯抗戰歷史,帶領觀眾回顧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演出中,桃李之聲合唱團、男高音陳晨與女高音鄺勵齡輪番登台,配合動態燈光與老照片投影,將歷史與音樂緊密交織,營造出濃厚的時代氛圍,讓觀眾彷彿重返那個激盪人心的年代。
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文、圖)
在今次音樂會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廣播處長關婉儀、政府新聞處處長廖李可期,多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等應邀出席,一同銘記抗戰歷史,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
音樂會由桃李之聲合唱團演唱的《抗敵歌》揭開序幕,隨後帶來《旗正飄飄》及《長恨歌》,均為抗戰初期的重要作品。每首歌曲之間,主持人亦穿插介紹作品的背景,例如提到黃自作曲、韋瀚章作詞的清唱劇《長恨歌》,借唐明皇不問朝政導致安史之亂的歷史,抗議當時國民政府對日軍侵華的不抵抗政策,讓觀眾在欣賞音樂之餘更能了解其歷史脈絡。
此次合唱團演唱了《長恨歌》的五個樂章,包括:第一樂章「仙樂風飄處處聞」;第三樂章及第五樂章由男聲合唱「漁陽鼙鼓動地來」「六軍不發無奈何」;第八樂章「山在虛無飄渺間」;以及第十樂章「此恨綿綿無絕期」。
值得一提的是,音樂會舞美設計亦隨音樂情緒而變化,燈光在紅色、暖黃色與紫色之間切換,營造出與旋律呼應的氛圍,令現場感染力更為強烈。
《長恨歌》演唱結束後,由男高音陳晨演唱、鋼琴家黃乃瑋伴奏的《松花江上》和《嘉陵江上》登場。鋼琴以左手滾奏開場,氣勢瞬間被推高;陳晨的演繹飽含深情,如同在講述故事般娓娓道來,帶出了近乎歌劇般的張力與感染力。
女高音鄺勵齡演唱了抒發流離失所之哀的《白雲故鄉》《鐵蹄下的歌女》以及對「九一八事變」和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提出嚴正控訴的《五月的鮮花》。這些曲目創作於30年代後期,在今次音樂會的音樂處理上同樣相當豐富。《五月的鮮花》雖然旋律多有重複,但因鋼琴編曲巧妙,讓觀眾完全不會感到單調。
全場合唱《保衛黃河》
稍後,男高音再次演唱《長城謠》《歌八百壯士》和《熱血歌》。其中,《長城謠》滿懷愛國熱情,《歌八百壯士》歌頌軍人英勇事跡,兩首曲目皆側寫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寶貴。《歌八百壯士》以一句反覆演唱的「中國一定強」作為結尾,現場響起熱烈掌聲,有觀眾高聲呼喊「好!」
獨唱環節結束後,桃李之聲合唱團再次上台演唱《黃河大合唱》選段。演唱開始前,主持人詳細介紹了《黃河大合唱》的歷史,並展示了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指揮排練的老照片。女高音鄺勵齡再次登台,參與演唱其中的一首選段《黃河怨》。隨後合唱團演唱《保衛黃河》,和聲激盪,鋼琴間奏巧妙推進氣氛。唱到最後一段時,有不少觀眾跟着合唱,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音樂會以合唱《怒吼吧黃河》作結,高音聲部氣息充沛、聲聲激昂。演唱中,舞台背景呈現動態的紅色底與黃色花紋,同步投影1939年的老照片,在光影與音樂間,給人強烈的沉浸感。